网上摘抄《六号车厢》影评

2023-08-03  本文已影响0人  月如_

一男一女在拥挤的车上相遇,可能酝酿出一场趣味横生的美式喜剧(《一夜风流》),可能酝酿出一场天雷勾动地火的法式浪漫(《爱在黎明破晓前》),也可能酝酿出一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中式唏嘘(如《江湖儿女》里的涛姐和峥哥)。

而芬兰电影《六号车厢》虽然也以此情节开场,却不落俗套。这部电影既获得2021年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又代表芬兰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可谓2021年最优秀的北欧电影之一。

男女主角分别来自“世界上最幸福也是最社恐的国家”芬兰和战斗民族俄罗斯。内敛和豪放两种文化的碰撞只是表象,孤独而失语的人如何靠近彼此,建立起一个共通的世界,才是电影的内核所在。

这样的联结我们一般称之为爱情。但无论我们如何称呼,那种亲密而坦诚的情感,正是人类不渝的追求。

当你以为女主是影片开场文学沙龙上那位左右逢源的社交牛逼症女士时,镜头一转,躲在房间里瑟瑟发抖的自闭社恐Laura才是女主角,而花蝴蝶兼社牛是没心没肺抛弃了她的同性恋人;当你看到Laura对面铺位的男士醉醺醺神经质又粗鲁又没品Laura要求换铺位时,你满心以为就要有风度翩翩的男主出来救美。

然鹅镜头一转,酗酒小哥正是男主Ljoha;当“他乡遇故知”,火车上突然来了个又高又帅还弹吉他的芬兰男子时,你以为他会有什么剧情。然鹅镜头又是一转,他偷了Laura的相机并闪得比兔子还快。

微胖的Laura看上去有些像《BJ单身日记》里的BJ,却没遇到深情款款的达西先生。她是在莫斯科大学学习考古的知识女青年,被文学教授恋人抛弃后独自乘火车前往摩尔曼斯克看岩画。

Ljoha是摩尔曼斯克的矿工,讷于言辞,喝得酩酊大醉后才会用醉话和拳脚表达情感,甚至不愿给Laura画肖像;又敏于行动,能不知从哪倒腾出一辆破汽车在中途某站拜访友人,也会用最后的家当换一瓶美酒与Laura享受到达前的最后一个夜晚;在Laura的岩画之旅即将落空时,他带着Laura二话不说冲了过去,简直是遇神杀神,遇佛杀佛。

知识分子和体力工作者的差异和碰撞,娄烨在中法合拍的《花》里已有讨论。《花》里,一位中国的高知女性来到巴黎追随抛弃她的法国恋人,然后和一位法国工人从身到心越靠越近。最初或许只是失意者的发泄,后来却演变为难以言说的依恋。

然而从民族到阶级,从智识到生活习惯的差异都无从逾越。她一边忍受国人对她的不解和议论,一边忍受男友同行对她是“东方妓女”的揣测和轻视。

相比之下,《六号车厢》显然是浪漫的。

这样的浪漫来自它将一切都凝结在那个狭窄的六号车厢里。而这样的浪漫又包裹在电影特殊的气质里,正如冰雪之下缓缓流动的暖流。电影没有机智的对白,既无妙语连珠,自然也无心心相印的默契。相反,两人都像雪地里站了十年的冰疙瘩,闷声不语,各自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之中。

火车一路向北隆隆驶过俄罗斯的冰天雪地,所到之处皆是萧条。冰雪在电影里已经不是暗喻而是明喻了。

同为寒冷之地,俄罗斯并无芬兰的北大西洋暖流。芬兰是高收入国家,而俄罗斯的经济长年衰退。这样的萧条中大概很难有安娜卡列宁娜和渥伦斯基那种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了。俄罗斯人以矿工Ljoha的形象出现,充满深意。全球化下人类境况的不平等如阴影般笼罩着整部电影。

而六号车厢内则是缓慢的互相了解。第一印象的傲慢与偏见不能免俗地主宰着这次相遇。Laura想换座位,想在圣彼得堡提前下车,却被前恋人的无情逼回这一方狭窄的车厢。但矿工Ljoha自然流露出的善意和关怀渐渐融化了Laura那颗受伤后冰封的心。

之后芬兰人闯入犹如一个强有力的变奏。他带来用力的握手和拥抱,吉他的旋律,和一点点氤氲的酒气。他偷走的相机记载了Laura在莫斯科的一切,包括爱。

而这次失窃也成为剜出伤口腐肉的凌厉一刀。即将抵达终点站的列车上甚至没有热饭了。两人就着寒冷的三明治和烈酒实现了第一次坦诚沟通。然后,这神奇的相遇在一个拥抱中戛然而止。

这样短暂的相遇是时空的魔法。离别的那一刻如同一道遥远的彩虹勾勒出一个人接近和理解另一个人时人性的光芒。

离别的那一刻也如同移动的台风眼,以雷霆之势而来,将此时此刻此地镌刻为永恒——灰姑娘的南瓜车在午夜来临时将变回原形,“爱在”系列里,维也纳的那个夜晚则耗尽了两人一生的浪漫(“我将我全部的浪漫消耗在了那个夜晚”)。

在那些时刻,人们全然忘记电影是梦的媒介,而相信世上曾经有、现在有、将来亦会有这样的情感和联结。

笔者本人也曾有这样的经历。笔者曾经错过最后一班火车而滞留在丹麦北部的一个只有几千人的小镇。在寻找酒店和救济所均告失败后,笔者走进一家酒吧打算赖到清晨。万万没想到,酒吧在两点就打烊了。就在我要流落街头时,两个并不会说英语的丹麦小哥几乎是把我架回了家。

就在我觉得羊入虎口之时,他们把卧室让给我睡觉,然后俩人在客厅打了一夜游戏。当疲惫不堪的我醒来看到阳光时,顿生“我身不觉在霄汉”之感,恰如Laura在Juli家醒来的那个清晨。与陌生人的相遇永远神奇如斯。

向北,向着人类的起源探索。Laura因此在严冬只身前往摩尔曼斯克的岩画。岩画在《六号车厢》中俨然是《等待戈多》里戈多般的存在——绝望的、凄凉的人生里,还有什么可以期待?当小哥不辞而别,在摩尔曼斯克,在Laura被一次次拒绝,我几乎以为她看不到岩画了。

还好,六号车厢的浪漫主义延续到了摩尔曼斯克。当Ljoha在风雪中带领Laura来到岩画面前,他只是坐在岩石上用脚踢着冰封的海面。

这里电影几乎是机智地再次点出两人那深刻的差异。是啊,这个世界上哪有那么多《泰坦尼克号》那样跨越阶级的一拍即合,《触不可及》那样跨越财富的相濡以沫,《绿皮车》那样跨越种族的深情厚谊呢?

蜻蜓点水般划过生命的人倘若能留下一点积极的痕迹,也该庆幸了。

同样机智地,我们甚至没能从近景看到岩画的真貌。我们只是远远地看着Laura低头观察,然后热泪盈眶。诚然,在这场自我溯源自我发现之旅里,岩画的细节并不重要,信念,或者说对生活的一点点无理由的执拗,才重要。

在《六号车厢》的结尾,Ljoha在一个仓促的回望中成为过去。这段无法传达的爱被轻轻藏在摩尔曼斯克的冰雪之中。Laura在车上翻看他的信件——他为她画的肖像,极其简陋。一缕冬日的阳光里,Laura哭了又笑了。这是女性的新生。

在狼狈地离开了操纵性(manipulative)的关系后,Laura自我放逐到北极圈去,然后,慢慢地,一点一点地,重获新生。愿每个人都有新生的勇气,也愿每个人都能抓住这从生命中不断一晃而过的奇迹。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