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新视界003|朋自何方来

现在的中国,全球性的大会经常开。一到会期,到处可见“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标语,好像全世界的人都是我们的朋友。这大概也是中国人乃至地球人最熟悉的《论语》中的句子。
孔子第一堂课讲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关于“朋”的问题。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1.1)
“朋”的原意是聚而为群。过去,“朋”和“友”是有区别的。《易·兑》说:“君子以朋友讲习。”孔颖达疏:“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如果按照这个解释,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志趣相同的叫友,可以同在一位老师门下,或者虽然不是在同一老师门下,但志趣相同。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讲学,弟子来自很多地方,大家聚在一起,相互交流切磋,不也是很快乐的事情吗?学而时习之为“悦”,是内心的;有朋自远方来为“乐”,是外在的。大家高高兴兴在一起,是很快乐的事。
既然同门为朋,那么,“有朋自远方来”也未必即指同到老师门下。有的学生毕业了,或者为政了,同门师兄弟从别地来,也是朋自远方来。
还有一种解释,把孔子第一堂课讲的三个道理连在一起解,说自己的学说(学),要是有机会(时)被社会采用了(习),那就太高兴了(悦);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本文转引自网络)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但就比较牵强了。
《论语》中其他与孔子有关的“友”或者“朋友”的记载有11处,而只用“朋”的,全《论语》只有“有朋自远方来”这一处。我们先来看看是怎么说的: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1.8)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论语.为政》2.21)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治长》5.25)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原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公冶长》5·26)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论语.乡党》10.22)
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论语.乡党》10.23)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论语.颜渊》12.23)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论语.子路》13.28)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论语.卫灵公》15.10)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16.4)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论语.季氏》16.5)
弟子们的论述有6处: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1.4)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 .学而》1.7)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4.26)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为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论语.泰伯》8.5)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12.24)
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论语.子张》19.15)
从以上记载来看,朋、友或者朋友,有时候并不是分得那么清楚,一般是朋友连用,或者简称为朋或者友。其意,大概即志同道合之人。因此,所谓的“朋”,也不仅仅是同门师兄弟了。
古人以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为“五伦”。“五伦”是中国传统社会基本的五种人伦关系。处理朋友关系的准则是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应当“善”。
从以上记载中可以看出,儒家重视对朋友的选择,主张交朋友要结交那些正直、诚信、见闻广博的人,以文章学问作为结交朋友的手段,以互相帮助培养仁德作为结交朋友的目的,而不要结交那些逢迎谄媚、花言巧语的人(“巧言令色鲜矣仁”,这样的朋友还是不要交)。与朋友交往要真诚,要跟比自己强的人交朋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7.22)
后来的人们,把这句话广泛地用于人际交往,特别有是熟识的人从远方来了,总喜欢用上这句话来表达友好和亲密。而这里的朋友,范围也就更加广泛、更加复杂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来了,当然是一件高兴的事。兴趣相投的酒肉朋友来了,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确实也“不亦乐乎”,但已经失去了原意。
认真谨慎地做事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有礼貌,那么,“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又何必拘于同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