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知灼见有些文章不一定是为了上首页投稿想法

电商趋势谈:基于电商发展脉络的中间地带探索

2019-07-06  本文已影响6人  牛粪茶壶

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发出这样一条思考:

“一直以来,我对社交和电商很感兴趣,伴随着QQ和微信的成长、体验着阿里和京东的发展,见证了美团和大众点评的成功,思考过Facebook、twitter、YouTube、Snapchat、Whatsapp、Medium为什么在国外能够斗争发展,对一些新模式新技术比如共享单车、区块链有些关注,因为自由嘛,不受约束地接触各种技术(玩具)。

在社交领域,腾讯独霸天下20年,在电商领域,毫无疑问,是阿里的天下,虽有京东、苏宁等后起之秀,但都没有革命性的模式或产品。美团在团购领域的成功,既迎合了中国消费者的心理,也强化了这种心理。这些公司和老板都是我无比崇拜的IT英雄!

社交是一种形式,电商是变现模式,将二者结合起来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呢?很多探索者已经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做过很多尝试,有人号称社交电商,我不知对不对。

我的思考是这样的,陌生社交和熟人社交之间有一个巨大的中间地带,即半生不熟的社区社交(园区社交),目前QQ群和微信群在承担这个工作,实际上不能满足现实需求。

阿里电商(单中心)和微商(无中心)电商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中间地带,即社区电商(多中心),虽然有很多个创业团队做过多年的尝试,比如小区无忧,社区001,国安社区等等,都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我看不到什么革命性的模式。

我的想法是用社交带来流量,通过电商变现。我是不是有点异想天开?”

大致论述了电商发展的脉络和背后逻辑:

大致脉络是线下集市(商场)搬到线上,以平台的形式集中——代表有阿里巴巴,淘宝等,京东,后来也是平台。

平台的弊端是流量垄断,虽然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却增加了物流环节。竞价排名和价格排序造成商家内部优胜劣汰,结果是牺牲产品质量,假货泛滥,价格战突出。

平台集中模式(单中心)发展到现在,流量红利不再,引流困难,同质化竞争激烈,如何破局?第二步创新模式变为了分散——多中心或无中心模式,绕过平台流量封锁,自下而上另辟蹊径搜集流量——代表模式是微商。

微商靠点对点网状人际传播,从单个人到朋友圈,按传销方式指数级增加流量,靠亲朋好友,自下而上的传播,通过圈子,以极其分散网状辐射,从分散的点到面积聚规模,和平台化电商模式完全不一样了。

这个模式慢慢衰落了,它太扰民,效率低,中间环节多,利润空间小,消费者不经济,信息也不对称,每个个体提供的商品品类数量也少……所以它没太大竞争力。

微商之后呢?人们开始新的探索,从平台集中——微商分散——相对集中。相对集中,并独立出平台,商家开始对抗平台,自建流量池,建封闭的商业闭关——代表为各类APP,大V号,公众号,小程序,直播大号等。

这些基本是公司化运营,不再是个人,虽然没平台高大全,却趋于专业化,细分化,在细分领域里卖电器,书籍,小说阅读,新闻分发,小游戏……代表软件今日头条,自媒体的咪蒙等。

平台类似大的集市,每个人要交税,摊位费,管理费,广告费,现在的APP等类似各个私营的品牌店,连锁店,商业中心等,打破了垄断,建立了品牌,在细分领域做成独角兽,在相对集中领域,绕过平台,跨过个人,以公司为主体找到独立于平台的细分化小平台。

这时平台集中化再次被解构,问题也会接踵而来——同质化APP越来越多,恨不得人人都搞自媒体,是人都弄个小程序……历史貌似又回归了人人淘宝的时代,这时这种新的相对集中的模式流量会被极大分散,他们照样面临流量危机,同质化竞争,价格战……历史惊人的相似!

APP的困境在于技术、资金门槛降低后人人都可以模仿,一旦大妈都炒股,人人疯狂的时候我们该恐惧了,这某种程度预示着被模仿泛滥同质化的模式开始疲软,要么向头部集中,要么寻找新模式。

于是乎,以拼多多为代表的APP通过价格站,下沉市场的方式另立了山头,它在价格纬度和三四五线市场找到了新流量,把平台类电商重新拉回视野。这是什么逻辑?

仔细分析,我们发现商家一直在信息对称性,流量,效率等核心问题中做文章,一个是分存量市场,一个是开拓增量市场,微商,APP及自媒体在分散的市场里面分润的仍是存量市场,只是换了一个平台,换了一种模式,而拼多多寻找了两个手段——一是价格战挖存量,而是通过社交流量下沉。

观察现在的各大电商,我们发现他们花样多了,平台开始拉新促活,开始直播卖货,拼团传播,抽奖激励,社群营销……都开始在抢流量,新出的APP阅读给金币,看视频发钱,购物返点……貌似真正有杀伤力的还是拼多多的价格战,增量市场的寻找。

那么,我们假设该探索的网络模式基本定型,流量被瓜分的七七八八,甚至分散的APP渐渐有平台化趋势,竞争极大计划,垄断趋势凸显,这时看未来,趋势在哪里?何以破局?

于是,人们终于想到了线下!开始提出新实体经济,炒作新零售。理论来讲,网络只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效率问题说实话只有物流极大发达时才可能。

线下有什么特点?效率高,体验好,发达国家经验看,线下才是主流,中国只是分配体制下的特例,多级批发及楼市炒作,黑心商运营,同质化竞争,扎堆模仿的国人心态,竞争而非合作习惯造成国内商业环境恶劣,运营成本,商品成本,开店风险很大,线下比线上贵!

线下需要跨越空间距离,店铺和商品很难被周边知晓,而新实体经济或新零售解决的就是这类问题,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提高信息传播速度广度透明度,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于是,未来流量来源应该在线下挖掘。

于是乎地方性的团购,社区社群经济,圈子经济,群组经济,基于LBS位置服务的外卖,上门服务,水果,百货配送流行了。这时,商家开始在线下抢夺流量。

比较大的探索包括共享经济,无人货架等,当然探索超出了时代基本失败了,共享变成了租赁,无人货架试图用最小投入服务小范围人群,效率极高成本极低,却算漏了国人素质……

各社区服务如无忧社区,无非把生活服务平台搬到网络,再利用LBS基于位置,大数据分散到可服务半径,本质还是平台化运营,唯一先进的是供应链在附近,客户在附近,拉通了二者的链接而已。

如此观之,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这些探索都在可理解范围内,并没有革命性创新,所以很多朋友感觉不过瘾。今天我查找家教信息,发现竟然找不到家长发的家教的私人信息,也找不到相对集中的发布个人家教的地方,全被平台,各机构,各中介群组垄断了——线下信息不对称更甚,这只是线上线下微小行业的一角,我深深感到垄断和信息壁障,感到不自由,同时感到了大好机会和无限可能——还有新模式需要挖掘!

我试图找到哪些经验性的信息发散地?比如当年流行的地方性的BBS,论坛,专业性贴吧,都是社区经济的一种,如今全都式微,没了流量。被各公号,群组,社群服务软件分流了,总体感觉是互联网把实体经济搞的没脾气,实体经济只能依托抖音,公号,团购,各APP搞大活动弄点流量……一切乱了不在正轨。

我们回望线上的探索,线下的困境,发现信息不对称更加严重,商家故意制造信息封锁,效率问题也没解决,越来越向组织机构商家靠拢,个人越来越无法发声……

人们试图找到中间地带,多中心,相对分散,分散中带着集中——比如标准化产品集中供给,个人物品二手话廉价化,私人订制小范围匹配,人人可以发声,展示,分类信息便捷查找,这种目标如何实现?

其实政府和垄断大公司完全可以实现,只是他们为了各种目的无法去做。如政府调控,选择了市场而非行政,不再供销制统一定价按需分配。微信QQ钉钉等社交软件封杀了很多外部链接,不再展示微店图标等,虽然有位置小店和各种小程序,却得分享营销,极大不便利,人人网没落,完全不去Facebook,社交和电商属性皆弱。

那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服务或有啥诉求?个人来讲,价格,品质,便利性仍是考察核心,鉴于这一点,平台,微商,APP,实体店但凡可接触的渠道只是对比的对象而已,根据关注点不同横向纵向对比,选择其一。但作为模式和个人需求来说,个人想发声,社交,情感,经济,网络如今变成天堑,阻隔了线下交流,人人处在孤岛,网络的交际,情感属性应该加强。

经济功能也得重视,发红包已经过时了,二手交易有需要,个人富裕能力经验时间也有价值,只靠兼职网,威客网等仍有极大壁障。所以,人人可以开店,随时可以展示,除了个人信息外,个人能力,物品,可提供的服务如果能重分展示,这时个人,周边的信息边界被打破,人们更容易交互流通。

这可类比第四次工业革命,信息革命,联想到智慧城市,人人作为终端,作为信息源,可链接一切的时候,恰是未来可能的重大变革。回顾本篇所讲,我们看到线上线下遵循集中-分散-相对集中的脉络,要解决的核心根本问题在于信息对称、效率、成本问题,在这几方面下功夫容易破局。

小结:分散带来的问题是受众少,宣传效率低,尤其是单个人作为点的时候(最极端的一个人公司、个人劳作),个人走街串巷,从加工到销售都亲力亲为,成本极低,效率极低,市场极小。如何兼顾效率和成本,人们渐渐走出了中间道路,随着技术发展(线上的看带宽;线下的看支付手段),线上线下创新模式会有很多,从根本看,解决的无非这几个核心问题,经济必然再次回归根本。抓住根,一切都是现象的排列组合,并不复杂。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