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太学(慈祥华人)散文哲思

御风修行之“梁鸳养虎”

2018-09-10  本文已影响67人  一朴信信

列子太学幸福人生《学列子 知人生》系列  黄帝第二08总第030篇

列子黄帝篇讲述了那么多故事,其实都在说一个道理:做人要凭诚心,心志专一、凝聚,不能偏一己之私,凭个人好恶,擅自妄为,或随时受外物影响,左右摇摆,犹豫不决。就连对待鸟虫禽兽也是如此。书中讲了一个“梁鸳养虎”的故事。

说周宣王时,饲养禽兽的官吏手下有个仆役梁鸯,会饲养野生禽兽,在园庭中喂养,即使虎狼雕鹰之类凶猛的禽兽,也没有不被训养得柔柔顺顺的。园中雌雄禽兽走在前面,繁殖的后代成群地跟在后面;不同类的禽兽混居在一起,也不互相捕杀。周宣王担心他的饲养技术没有传人,便命令毛丘园向他学习。

御风修行之“梁鸳养虎”

梁鸯说:“我只是一个低贱的仆役,有什么技术可以告诉你呢?但害怕大王说我对你有隐瞒,姑且跟你说一说养虎的方法。遇到顺着自己时就高兴,逆着自己时就发怒,这是有血气的动物的本性。但高兴或愤怒岂能是随便发泄的吗?都是因为违背了它的习性被触犯起来的呀。喂老虎的方法,不敢用活物喂它,因为它捕杀活物时会发怒;不敢用整个动物喂它,因为它撕扯动物时会发怒。要知道它什么时候饿,什么时候饱,摸透它什么时候会发怒。虎与人是异类,当它去讨好喂养它的人的时候,是因为喂养它的人顺着它的习性了;当它去伤害人的时候,是因为喂养它的人逆着它的习性了。我哪里敢逆着它的习性而使它发怒呢?也不敢顺着它的习性而使它高兴。因为高兴之后必然转向愤怒,愤怒之后常常转向高兴,两者都不是适中的做法。现在我心里既不违逆它的习性也不顺从它的习性,那么鸟兽对待我,就像对待自己同类一样了。所以,在我园中游走的禽兽,不怀念高深的树林和空旷的水泽;在我庭中睡觉的禽兽,不向往深山和幽谷,都是因为我遵循禽兽习性的变化规律而做到的。”

御风修行之“梁鸳养虎”

列子黄帝第一篇,就强调要“顺物之性”。凡物皆有本性和习性,皆不可违,因为本性是物的先天生命程序,习性是物在后天形成的生命程序。既然是固定的程序,可以顺着其性去教化它,而不可去违背它,否则就会引起叛逆。虽然人是高等动物,却也不能对低一级的动物为所欲为。若非要妄为,就会自寻伤害。可见,万物皆需尊重,更不用说人与人之间了。如何尊重?放下自己的偏私、妄念,以完全真诚之心和爱惜之心待之,不可有二心。既不迎合对方的心性,也不违逆对方的心性,这样就会使对方的心性自然、中道、柔顺了,自己也就免得受其伤害。其实,除了如此,我们对待外物、别人、做事,并没有第二选择。

接下来,列子又为我们讲了一个“老丈粘蝉”的故事。故事说,孔子到楚国去,经过一片树林,看见一个驼背老人在粘蝉,粘起蝉来就像捡蝉一样容易。孔子问:“您的技术真巧妙啊!其中有什么道术吗?”那人答道:“我有道术啊。我五六月份就开始训练,等到能把两个泥丸抛到竹竿头上而不会掉下来,粘蝉失手的次数就很少了;等到能把三个泥丸抛上去而不会掉下来,粘蝉失手的次数只有十分之一了;等到能抛上去五个泥丸而不会掉下来,粘蝉时就像捡东西一样容易了。我站在地上,就像断在地里的树桩;我伸出的手臂,就像枯槁的树枝。虽然天地博大,万物众多,而我全然不顾,心中只有蝉的翅膀。我心无二念,不来回犹豫,不因任何事物改变我对蝉翼的注意,怎么会粘不到它呢?”孔子回头对弟子说:“用心专一不分散,就会凝聚成神。大概驼背老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老人说:“你是穿长袍大褂的人,又怎么想起问这个问题呢?就是为了研修你们的学问,然后把这些道理记载其中吧。”

御风修行之“梁鸳养虎”

老人其貌不扬,佝偻着身躯,毫无外在优势,凭什么如此神妙?如此“成功”?所凭不就是一个心无旁骛、毫无妄心吗?老人用心专一,凝聚的诚心不仅表现在粘蝉的过程中,更主要表现在向竹竿顶端抛扔泥丸的训练中。春天就开始训练,练了两个月,而且是如此高难度的训练动作,仅仅为了粘蝉这么一件小小的事情,竟然把自己的全部诚心、意识凝练成了毫无动摇的意志,老人所凭不就是一个心的能量吗?若要如何,全凭自己,若要如何,一心足矣,这是一个多么直白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多么直白的大道理啊!

像养虎的梁鸳,粘蝉的仗人一样,列子老人家也是够用心的。接着又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鸟的反面故事。故事说,海上有个喜欢鸥鸟的人,每天早上到海上去,游泳时跟鸥鸟一起玩儿,聚集来的鸥鸟有百只而不止。他父亲说:“我听说鸥鸟都跟着你游,你抓几只来,让我玩玩。”等第二天他游到海上,鸥鸟都在空中飞舞而不下来了。由此可见:“最高明的语言是去掉私欲的语言,最高明的作为是没有私欲的作为。跟别人比智慧的想法,那就是浅陋啊。”

御风修行之“梁鸳养虎”

难道鸥鸟听到了“父亲”所说的话了吗?难道“玩鸥者”有了捕鸥的举动而惊动了鸥鸟吗?显然都不是!真相只能是:人的心志能量、意识能量是一种客观存在,是有频率的,并且与宇宙万物能量相互感应、传递且链接着。当“玩鸥者”内心出现了捕鸟的意念,其意识的能量波也就乱频了,消能了,他的眼神中、肉体上也必然会把自己的私心反射出来,而鸥鸟们自然就感应到了。所以,这里并没有什么所谓的神奇或怪诞,作为宇宙万物精气、元气、元神之反应的内心、心志,才是这世界上最神奇的力量啊!

所以故事最后说:“至言去言,至为无为;齐智之所知,则浅矣!”是啊,所谓的智慧,对于人的心来说,又算得上什么呢?三个故事说到这里,让我突然觉得,所谓的“黄帝登假”、“列子乘风”,以及后面的“愚公移山”等等诸多神奇故事,都源于我们真正的、完全的赤诚之心啊!正所谓:人间本来无奥秘,良心到时金石开。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