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方法系列(二):表忽悠我,老子可是会算账的!

2021-11-06  本文已影响0人  太师府伴读小书童

今天聊聊经济学或者叫经济学思想史,而我想先把它称作“算账学史”,就是为了扣题。这玩意儿到底有啥用:不知道!不少人现在都认为经济思想史最多算是个无害的消遣,相较于哲学思想史之于哲学,那不知道要低到哪里去了。不过谁让雾霾给我憋屋里了,既然手头没别的事儿干,就拿来消遣消遣。
今天的内容主要出自剑桥大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夏准教授的《The User Guide Of Economics》。部分细节有魔改、也夹着点不多的私货。故而友情提醒:对本文内容的学术正确性,本人不做任何保证!

什么是经济学?

还是从最基础的问题问起。


太失败了!

几个常见的答案
1、经济学不就是关于钱的吗?
最直觉的回答可能就是它了。经济是跟金钱有关的一切:没钱、赚钱、花钱、花光钱、存钱、借钱、还钱。
2、是主要关于金融业的吗?
由于金融行业在许多国家的主导地位,许多人因此将金融经济学等同于经济学,但其实它只是经济学的一小部分而已。
3、是关于工作(生产)的吗?
工作者的角度是一种。你有没有工作,工资多少,取决于你掌握的技能以及社会对这些技能的需求。所以即使站在个人角度理解工作,我们也需要了解技能、技术创新和国际贸易。
4、是关于消费决策的吗?
比如研究人们如何在商品和服务之间分配金钱,如何在同一产品的不同品种之间进行选择,如何通过广告了解产品或被广告所操纵,以及公司是如何花钱建立自己的“品牌形象”一类的。

小孩子才做选择,经济学家们说:我全都要!


圣诞老人的箴言

得先说说理论的局限性

抽象的失真

所有理论,包括自然科学如物理学,都需要对事物进行抽象,因此也就无法捕捉到复杂现实世界的每一个方面。这意味着,没有一个理论可以解释一切。每个理论都有优缺点,这取决于它所侧重的和忽视的是什么,它如何将事物概念化,如何分析事物之间的关系。没有一种理论可以全面超越其他理论。

有脱离时空背景的可能

一个经济理论再怎么伟大,都有其特定的时空背景。
历史往往能够凸显经济理论的局限。生活往往比小说还离奇,历史上有许多成功的经济经验(国家、公司、个人,各个层面都有),任何单一的经济理论都没法对其提供令人满意的解释。
同时,历史影响当下,不仅是因为历史发生在过去,还因为历史,或者说是人们自以为了解的历史,在时时刻刻影响着人们的决策。
因此,如果我们要有效运用某个经济理论来分析特定的市场、产业或国家,我们就必须掌握这个市场、产业或国家的技术和制度特征。这也是为什么如果想要真的想理解不同时空背景下的经济理论,就必须了解资本主义本身的演化史(今天的小短文算是做不到了)。

事关人类行为就不免复杂

经济学跟自然科学还有一点不一样,它研究的是人,而人有自由意志和想象力。人不只对外在条件做出反应,而且往往能成功改变外在条件。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类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所以说,任何研究人类的学科,包括经济学,都应该对他们的预测能力保持谦逊。

免不了做价值判断

跟自然科学的另一个不同是,经济学必然包含价值判断,虽然许多经济学家会告诉我们经济学是无关价值的科学。但是,在技术概念和枯燥数据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各种各样的价值判断:什么是好的生活、如何对待少数人的意见、如何定义社会进步。一个理论从某些政治或伦理角度看更是正确的,在其他角度看可能就不是了。

所以,多了解一些学派思想,我们或许才能够对这个叫“经济”的复杂实体有更全面、更平衡的理解。如果我们不想变成别人决策的被动受害者,我们就必须知道经济学不同研究方法的一些思想。现实生活中,每一个影响我们生活的经济政策和公司行为,背后都有某种经济理论作为支撑。这些理论要么可以激发特定的政策和行动,要么为那些当权者本就想做的事提供借口(且后者更常见)。
所以,我们要: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毛泽东

来次经济思想流派的一次旋风之旅

古典学派

档案袋

一句话:市场通过竞争,可以让生产者随时保持警觉,政府不用干预市场。
创立时间:18世纪末
创立者:亚当·斯密
代表人物:李嘉图、萨伊、马尔萨斯

核心思想遗产

1、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萨伊的“萨伊定律”、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2、提出阶级概念
整个经济是由不同阶级构成的,而不是个人。阶级这个概念,不仅仅仍存在于当今政治话语体系和日常调侃中。在今天的实际经济生活里,很多公司仍然用阶级分类来制定他们的战略,自觉不自觉的延续着先贤们的思路。后面谈到行为主义的时候,我们会了解到这种战略其实也并非过时,而仍然是有道理的。
3、劳动价值论
古典经济认为产品的价值是由供给决定,即由它的生产成本决定。以生产所需的劳动时间测算生产成本,这就是劳动价值论。但是这种看法显然是不完整的,后面的新古典经济学家便强调,产品的价格还取决于潜在消费者对它的价值评价:某种产品生产困难,并不意味着它就更有价值。

理论缺憾

资本主义在过去两个半世纪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虽然亚当·斯密的一些基本原理仍然站得住脚,但也只是在非常宽泛的意义上如此而已。先贤们很多根据当年英国经济社会形态提出的观点,已经不能符合当下的时代需求。无他:大人,时代变了。

新古典学派

档案袋

一句话:个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因此不要干预他们,除非市场失灵。
(这个但是、除非,说明就又往现实走了一步。世界太复杂,修修补补,在发展的过程中总是必要的)。
创立时间:19世纪70年
创立者:威廉姆·杰文斯、里昂·瓦尔拉斯
代表人物: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维尔弗雷多·帕累托

核心思想遗产

1、经济学科学化的尝试
新古典学派尝试让经济学的分析可以成为纯科学,也就是不要涉及政治、道德等包含主观价值判断的维度。现在我们已经看到,这种尝试注定是失败的。因为现实世界本身就是各种维度交融的,任何剥离现实依赖的尝试都会必然导致其结论无法很好的解释现实,从而失去了理论本该有的现实意义。其实,西方的各种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基本都经历过这个阶段:尝试把自己“科学化”、“几何化”,想靠着几条公理解释一切。虽然相应时代的学者们还是出色的完成了他们的历史使命,但以现代的视角,我们可能会扬弃他们的具体观点。然而,他们追求真理的精神,不比同时代自然科学领域的大神和当代学者们差分毫。
2、“帕累托标准”的提出
我们得尊重每个个体的权利,只有一部分人境况变好同时无人变差的社会变化,才能叫改进,不能以“公共利益”的名义去要求任何人做出牺牲,这就是帕累托标准。
但现实中几乎没有什么改变不会损害任何人的利益。因此,帕累托标准有时候成了维持现状、顺其自然也就是自由放任的有效方法,这个标准让新古典学派倒向保守主义。
“帕累托标准”后来再修补了一下,“补偿原理”就出现了。它表示:如果某个改变对受益者的总收益在补偿所有受害者的损失之后还有剩余,那么就算它有违帕累托标准:损害了某些人的利益,也可能是一种社会改进。
3、外部性考量的引入
相关理论主要是由剑桥大学教授阿瑟·庇古于1920年代提出。
在某些情况下,市场价格没法反映真实的社会成本和收益。比如,工厂可能会污染空气和水,但因为空气和水并没有市场价格,会被当作免费物品。抽象的讲,有一些经济活动的影响没有在市场上标价,因此没有被经济决策考虑到。这就是所谓的外部性。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就有理由对产生负外部性的工厂收取污染税或进行管制:比如对超出污水排放额度部分进行罚款,促使工厂减少污染。同理,也有一些经济活动具有正外部性,比如企业的研发。由于研发产生的新知识能够被其他人所用,研发创造的总价值超过企业利用它产生的收益。因此,政府应当补贴进行研发的企业或个人,这样他们才会做出更多研发,造福社会。
4、探讨了市场失灵的根本原因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乔治·阿克洛夫和迈克尔·斯宾塞创立的信息经济学解释了为什么信息不对称,即:市场交换中一方掌握了另一方所不知道的信息的情况,会导致市场失灵甚至消失。

理论优势

坚持将现象分解到个人层面,其论述精确度高,逻辑也很清晰。其实,只要足够聪明,我们能用新古典经济学为任何政府政策、企业战略或个人行为辩护。

理论缺憾

1、对个体的假设脱离现实
假设人是自私和理性的,有太多的证据可以反驳这个假设。在新古典经济学中,个体被设想为一部部的“享乐机器”,这部机器最大化自己的快乐,最小化自己的痛苦,而快乐痛苦的来源,也往往是取狭义的物质定义。这严重限制了新古典经济学对现代生活的解释力。因为明显的,在近现代生活中,在物质之外人类还有很多其他的需求
2、将社会基本结构,也就是对财富和权力的分配,视为既定事实
这样一来,它所见到的选择,就只是不改变社会基本结构的那些。但明显的,社会结构本身也在不断变化。

马克思主义学派

档案袋

一句话:资本主义的确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但它终将崩溃,因为私有财产权终有一天会成为进步的阻碍。
创立时间:19世纪40年代
创立者:大胡子卡尔·马克思

核心思想遗产

1、从制度角度思考经济问题
马克思主义学派认为每个社会都有各自的经济基础,或者说生产方式。这个基础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组成。生产力包括科学技术、机器和劳动技能;生产关系指的是财产权、雇佣关系和劳动分工。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是上层建筑,包括文化、政治和人类生活的其他方面,它们反过来又影响经济的运行。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可能是第一个系统探究制度在经济学中的角色的经济学家,预示着制度学派的兴起。
2、用历史发展眼光思考经济问题
马克思主义学派用历史发展眼光看经济问题,跟新古典学派根据既定社会现状进行分析形成巨大的反差。这其实和马克思受到同胞黑格尔哲学思想的影响有关。
3、更加突出阶级视角
不仅仅是选择从阶级而不是个体的角度来分析经济问题,马克思主义学派甚至认为阶级冲突是历史的核心驱动力。我们看到,《共产党宣言》开篇就说:“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但要补充的一点是,马克思并不相信工人可以仅凭意志就能发动革命,推翻资本主义。而是必须等到时机成熟才行。只有等资本主义已经充分发展,导致对整个系统的技术要求(生产力)和它的制度(生产关系)之间的冲突升级的时候,推翻资本主义才有可能实现。
4、区分了企业与市场
马克思是第一个关注企业与市场差异的经济学家。企业和市场是资本主义两大制度:企业是等级分明的计划秩序,市场是自由自发秩序。
5、从人性的角度思考经济问题
马克思和他的一些追随者注意到了工作本身的意义。他强调,分工越细工作内容就越重复,这样的工作会扼杀人性,乏味到令人头脑麻木。其实,亚当·斯密在称赞劳动分工对生产具有正面影响的同时,也在担心这种碎片化的工作会对工人造成负面影响。(斯密大神不像其他古典经济学家,他注意到了人类的动机除了自利之外,还有同情、激情和对社会规范的遵循。这些动机是《国富论》的姐妹篇《道德情操论》主要讨论的内容。)
6、考虑到了科技创新的意义
马克思也是第一个真正理解科技创新对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性,并把它作为其理论核心的经济学家。

理论缺憾

1、缺少现实对理论的验证
马克思主义学派对资本主义最终因不堪自身重负而崩溃的预言至少现在还没有成真。资本主义自我改良的能力,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学派的预测。而社会主义也没有像马克思所预测的那样在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兴起,而是出现在了几乎没有什么资本主义的地方。(这一点我和原作者观点不同,持保留意见。欧美部分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现实实行的经济体系更趋近于马克思所讲的社会主义,而声称到达或者实行社会主义的地区往往实际上反而处在资本主义的发展的早期过程中)。

发展主义传统

档案袋

一句话:如果一切都留给市场来做,落后经济体就无法发展。
涌现时间:16世纪末17世纪初
创立者:无
说明:这个传统的兴起靠的是政策制定者,而他们关心的是真实世界的问题,不是理论的纯度。但即便这样,也并不会因为它没有学派而有损自身的重要性。就对真实世界的影响来说,发展主义传统可能是经济学中最重要的传统。

核心思想遗产

1、强调哪些活动可取、哪些政策适合,都要视具体的时空背景而定
昨日的高科技行业(比如18世纪的纺织业)可能就是今天没前途的夕阳产业,对发达经济体有利的政策(比如自由贸易)对欠发达国家可能反而有害。

思想优势

1、折中主义可能是它的重大弱点,但更可能是优点
一个兼收并蓄、不拘一格的理论可能更适合解释我们这样一个复杂的世界。举个例子:新加坡采用的是自由市场政策和社会主义政策的独特组合,它的成功就是个明证。此外,发展主义传统在推动现实世界改变方面的骄人战绩表明,世界真的没有我们看到的那么简单。

思想缺憾

1、缺乏一套连贯、综合的理论
人类往往会受能够解释一切的理论诱惑,这导致发展主义传统在大多数人眼里比连贯又自信的学派如新古典学派或马克思主义学派矮了一大截。
2、发展主义传统更容易招致“政府无能”的批评。
因为它提出的政策组合经常范围太大,很可能耗尽政府的行政能力。

奥地利学派

档案袋

一句话:没人知道得足够多,因此,谁也没能力对其他人进行干预。
创立时间:19世纪末
创立者:卡尔·门格尔
代表人物:米塞斯、哈耶克

核心思想遗产

1、强调自由主义
虽然也强调个体的重要性,但跟新古典学派不同,该学派并不是简单把个体当作原子式的理性人,而是认识到了人类理性有严重的局限。任何人都不可能获得运行一个复杂经济体所需的所有信息,即使是能从任何人身上要到任何它想要的信息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央计划当局依然如此。所以,还是只有通过竞争性市场的自发秩序,才能让大量经济参与者以分散且不断改变的计划去应对不可预测、复杂多变的世界,调和彼此、和谐共存。

理论缺憾

1、反对政府干预的立场过于极端
该学派认为政府只需要提供法律和秩序,特别是对私有产权的保护,超出这个范围的干预都会让社会失去平衡。这个观点在《通往奴役之路》中被表述得最清晰。然而,这不仅在理论上不太能够令人信服,也从没被历史证实过。在市场和政府如何搭配上,不仅国与国之间差异巨大,一国之内的不同市场差异也巨大。

熊彼特学派

档案袋

一句话:资本主义是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但随着企业变大变的官僚化,资本主义迟早会衰退。
创立时间:20世纪初
创立者:约瑟夫·熊彼特

核心思想遗产

1、关注企业家的创新
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是通过企业家的创新,即通过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市场的开创而得以实现。
该学派认为,通过创新来竞争比价格竞争要有效率得多,如果说价格竞争是把门撬开,那创新竞争就是把门炸开。在这一点上,事实已经证明熊彼特有先见之明。一个企业,无论现在看起来地位多么稳固,长期下来,它也没法安全抵挡一个个“创造性破坏的风暴”。IBM和通用汽车的衰退,都证明了创新竞争的威力,要知道,这些企业在全盛时期,都主导着他们行业的全球市场。

理论缺憾

1、理论缺乏现实验证
实际上,资本主义在熊彼特悲观预测其衰亡之后,反而变得更有活力了。主要因为该学派没能预见创新会很快变成一种集体事业,不仅靠企业家,还涉及到了企业内外众多的参与者。
幸运的是,熊彼特的学术继承者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这个理论局限。尤其是他们通过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研究了创新过程中不同的参与者,包括企业、大学、政府以及其他机构之间的互动。
平心而论,其他学派也有过于关注某些特定领域的问题,只不过熊彼特学派关注的更狭窄而已。

凯恩斯学派

档案袋

一句话:对个体好,不一定对整个经济总体好。
创立时间:20世纪30年代
创立者:约翰.凯恩斯

核心思想遗产

1、宏观经济学的发明
在凯恩斯之前,大多数人都赞同亚当·斯密说的:“一个行为如果在家庭中算审慎,那么它在国家中也不会是愚蠢的”。简单来讲,就是都要开源节流。
但是,凯恩斯思考了一个问题:如果说无需干预市场就能自动能够平衡供给和需求,为什么还会长期存在失业工人、闲置工厂和卖不出去的产品?他通过分析指出:投资只有在投资者的动物精神受到新科技、金融狂热等不寻常事件刺激时,才会高到足以实现充分就业。而当没有动物精神刺激的时候,为了实现充分就业,政府必须主动使用公共支出,把需求撑起来。
2、认可了金融在经济领域的地位
金融在凯恩斯的理论中则扮演了关键角色。这也是凯恩斯学派非常有助于我们理解1929年大萧条和2008年金融危机的原因。
该学派论证了金融市场不只是为投资项目提供资金,同时还可以利用不同人对同一项目的投资回报的估计不同来赚钱。换句话说,金融市场也是个投机的地方,买卖资产的主要推动力已不是最终回报,而是对未来的期望,尤其是关于其他人心中的预期的预期。用凯恩斯的话说就是,“关于平均意见的平均意见”。他自己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金融投机者,即使在慷慨捐了大笔钱做慈善之后,他的身家在当时也超过1000万英镑(换算到今天,大概一个小目标吧)。

理论缺憾

1、要说凯恩斯学派的缺点,那就是过于关注短期。
古典经济学家常常主张是:在长期,“基本”力量比如技术和人口结构变化,自然会解决一切事情。而凯恩斯则强调,我们在制定经济政策时不能指望这个:这一点他绝对正确。不过,把焦点放在短期宏观变量上,则导致凯恩斯学派在处理长期议题方面较弱,比如在科技进步和制度改革的处理上。

制度学派

档案袋

一句话:个人是社会的产物,尽管他们可能改变社会规则。
创立时间:19世纪末
创立者:托斯丹·凡勃伦

核心思想遗产

1、我们需要分析制度或者叫社会规则,因为它们影响甚至塑造了个人
该学派认为,人的行为背后的动机有很多层次:本能、习惯、信仰,最后才是理性。他们同时强调,人类理性不可能永恒不变,它由社会环境所塑造。社会环境由制度组成,其中有成文规则,比如法律、企业规章,也有不成文的,比如社会习俗、商业惯例。我们观察的个体周围到处是这些制度。制度不仅影响人的行为,还能改变人。而反过来,人也可以改变这些制度。
2、罗斯福新政
该学派在罗斯福新政期间最风光,许多成员都参与了新政的制定和执行。如今大家都把罗斯福新政看成是凯恩斯的政策计划。但实际上首个新政计划是1933年实施,第二个是1935年,而凯恩斯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到1936年才出版。而罗斯福新政涉及更多的恰恰是该学派关注的制度问题:金融监管、社会保障、工会和公共事业管理,而不是宏观经济政策。
3、衍生出新制度学派
新制度学派开始着手分析个体的刻意选择是如何衍生出制度的。其主要概念是“交易成本”。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唯一的成本就是生产成本,比如物料、工资等。然而,新制度学派则强调,经济活动的组织也有成本。
制度学派对于“产权”:就是关于某种财产的所有者对那种财产能够做什么的规则,会对投资模式、生产技术选择和经济决策带来什么影响,有很精彩的分析。
但是,新制度学派经常性的忽视制度的“建设”作用,而更多把制度看成约束。但在现实中,制度不只是约束个体行为,还能塑造人的动机。

理论缺憾

1、没能将制度生成、维持和演变的各种机制完全理论化
只是将制度看作正式的集体决策:比如立法,或者历史的产物:比如文化规范。然而,制度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形成。奥地利学派和新制度学派就认为,理性个体的互动会产生自发秩序,也是一种制度。行为学派则指出,个体与组织为应对复杂性发展出了认知机制也是一种制度。马克思主义学派则提出,为维持现有的权力关系所作的尝试,也会产生制度。这一缺失在上面提到的新制度学派出现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补充。
2、太强调个体的社会性
“二战”刚结束的时候,美国制度学派的领军人物克拉伦斯·艾尔斯曾经说过这么一句名言:“个体是不存在的。”

行为学派

档案袋

一句话:我们不够聪明,因此我们得有意识地用规则限制我们的自由选择。
创立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
创立者:赫伯特·西蒙(被称作最后一个“文艺复兴人”的全才型大神)

思想遗产

1、试图根据真正的人类行为来建模
没有像新古典学派一样假设人是按照理性自私的方式来行事。而且还将这种方法延伸到经济制度和组织的研究中:比如如何最好地组织一家企业或设计金融法规。因此,该学派跟新制度学派有基本相似之处,两派成员也有重叠。
西蒙并不认为人类本质是非理性的。他的观点是,我们很想要理性,但能力有限,而且世界还很复杂、充满不确定性。这意味着,人类决策的主要约束往往不是信息不足,而是人类处理信息的能力不足。所以,在行为学派眼里,人类会通过简化决策规则,帮助我们的有限理性去应对复杂世界。而且这不只发生在个体层面,我们还建起了组织惯例、社会制度,以便我们能够弥补有限理性的不足。
2、突出组织内的经济活动
行为学派则强调,市场实际上只占整个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相当小的一部分。赫伯特·西蒙在20世纪90年代就估算过,美国80%的经济活动都是发生在组织内部,比如公司或政府,而不是通过市场。他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经济更适合叫作组织经济。
3、找回人类情感和品质
情感、忠诚和追求公平这些人类品质,在大多数经济学家,尤其是新古典学派和马克思主义学派眼中,说好听就是跟理性决策无关,说难听就会是阻碍理性决策:让人们在决策时分心。但行为学派提出了很有说服力的理由,解释这些人类品质为什么重要。有限理性理论解释了为什么情感不见得是理性决策的绊脚石,反而可能往往是有限理性决策过程的重要部分。

理论缺憾

1、太专注于“微观”层次
行为学派试图通过个人理解人类社会。准确地说,研究起点还不是人,而是比人还要“低”的心智过程,这是行为学派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由于太专注于这个“微观”层次,行为学派看不到更大的经济系统。行为学派过于关注人类认知和心理学,这使得它在科技和宏观经济学上没什么可说。

到这里,经济思想史的一些主要流派就介绍完了。实际上经济思想流派分支枝丫太多了,每个思想学派也远非百字就可说清楚的,但篇幅有限而且午饭时间到了,就先这样吧。

回归现实

其实,不同经济理论的观点之所以不同,部分是因为背后的伦理和政治价值观不同。害,一到复杂的社会科学领域,三观的问题就一定会掺和进来。很多当代问题的不同流派的观点拿来比较看看,发现最终也就是个三观不和的问题。三观这玩意儿当下大家也分不出个对错,经常是谁也说服不了谁,所以我们会看到当代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们天天吵啊吵的。有时候幸运的,等“硬”一点儿的实证科学缓慢的摆点儿干货上来,才有分出个高低。而如果万一是在一个硬科学低垂的果子都摘完的地方混,那就更好了:靠打一辈子嘴仗就能活的舒舒服服。
其实价值观本身是无分对错。当下觉得,如果我们决定接受某个流派的观点,就先按着他的思路走,读完了舒不舒服,有没有想去按他说的路子去干,凭着感觉来,才能知道这套东西适合不适合当下的自己。但如果是年轻的同志,对有些问题还没有固定看法的,那么对这些问题第一次接触的观点往往非常非常重要,基本上会给你的三观定调子。所以,如果是关于社会科学的知识,我觉得最好还是先来一次巡礼或是读两本综述性的科普读物(一般现代教科书其实更好,但是由于这些读物需要照顾教学目的,通常阅读起来不那么愉快和自然),再论其他。

最后,等我们每个人的思想框架都搭起来的时候,再有别有用心的人来跟我们掉书袋,我们就可以在心里面小声念叨:一边儿去,老子可是会算账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