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家庭教育九个误区,你中招了吗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
“我们对儿童存在两种极端的心理,都是有害的:一是忽视,二是期望太切。忽视则任其像茅草一样自生自灭;期望太切,不免拔苗助长,反而促使其夭折。”
当今的社会环境,对家庭教育越来越重视,确实是好事。但是,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却让很多家长感到头痛,叫苦不迭。
很多家长吐槽,现在的孩子打不得骂不得,只差没像祖宗一样供着了,还时不时闹腾
……
其实,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都是一张白纸,上面的颜色,图案都是家长影子的再现罢了。
所以,我们与其责怪孩子的不听话,责怪孩子的闹腾,不如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正确,反思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言行举止是否得当。
我阅读了《只有不会教的父母,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后,才知道家庭教育的九个误区,自己竟然也中标了几个。
家长朋友们不妨对照自己,查一查有没有中招,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01 “打是亲,骂是爱”是最大的谎言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们有很大一部分的家长还在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喜欢训斥和打骂。
他们觉得“打是亲,骂是爱”,这样做是为了孩子好,让孩子吸取教训,不再犯错。
可事实上,却是收效甚微。
多数孩子并没有因为父母的打骂,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反而对父母产生不满情绪,甚至憎恨。
还记得《白鹿原》中的黑娃。
他是地主白嘉轩的管家鹿三的儿子,白嘉轩对这个管家的儿子十分爱护,要求严格,当他犯错时,就跟教育自己家的孩子一样,总是严厉地斥责并打骂,希望他由此改过。
可多年后,黑娃做了土匪,回村第一件事就是打断了白嘉轩的腰。
“我恨你从小就挺着腰板教训我。”黑娃对白嘉轩说。
“那是你嘉轩叔爱你,恨铁不成钢!”鹿三哭着对儿子说。
生活中因为暴力教育带来的恶果早已证明“打是亲,骂是爱”是最大的谎言。
暴力教育从来就不会让孩子变得乖巧、顺从,也不会让他们变得聪明、懂事,可能还会招致对父母的怨恨。
现实告诉我们,教育孩子只能说服,不能压服,须要用爱交换爱,用信任交换信任。
02 别怕宽容的孩子吃亏
富有宽容心的孩子往往心地善良,性情温和,惹人喜爱,而缺乏宽容心的人往往性情怪辟,易走极端,不好交往。
宽容是一种美德,也一种做人的风度和境界。宽容待人能减少许多无谓的矛盾,而让自己的生活更加舒心顺畅。
我们作为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孩子的宽容性格。
(1)为孩子树立宽容的榜样
伟大的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指出,父母“在开始教育自己的子女之前,首先应当检点自身行为”。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有一颗宽容的心,宽容的品质才会再现在孩子身上。
(2)教孩子学会“心理换位”
所谓心理换位,就是指当双方产生矛盾时,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思考问题,思考对方为什么会如此做、如此说话。简单说,就是换位思考。
(3)告诉孩子人人都有缺点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有缺点和不足是人性的必然。与人交往,只要对方的缺点不是品质方面的,就不要求全责备。
(4)教孩子树立平等的观念
人与人之间有差异、观念不同,这是常事。我们要尊重他人不同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5)教育孩子正确看待名利
孩子要有上进心,但不能有虚荣心。虚荣心多了,必定会心态不平衡,与人争不必要的虚名,时时争,处处拼,最后只会让自己筋疲力尽,疲于应付,而得不偿失。
(6)帮助孩子开阔视野
父母可以带孩子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让浩瀚的海洋、奔腾的河流、秀丽的湖光山色陶冶孩子的心灵,开阔孩子的视野和胸襟。
当然,宽容不是怕人,不是懦弱,也不是盲从,更不是人云亦云。
我们必须让孩子知道宽容是明辨是非之后,对同学和朋友的谦让,而不是对坏人坏事的妥协。
03 不要把某些兴趣强加给孩子
如果孩子自己能保持对某一事物或某些习惯的兴趣,是最好不过的,但是很多情况下,兴趣是靠后天培养的。
比如,易烊千玺的妈妈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给他报了10个兴趣班,先坚持一段时间,观察儿子的学习情况和喜好,将儿子学得慢的和不喜欢的去掉,保留儿子喜欢的、感兴趣的、学得快的,然后一直坚持学习。
一些家长将自己的兴趣爱好或是自己未实现的梦想强加给孩子,这是非常不可取的。
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意愿和兴趣爱好,挖掘孩子的天赋。
如果不顾孩子的自身资质,不尊重孩子的意愿,用父母的爱好与期望越俎代庖,替孩子去选择奋斗目标,则注定要徒劳无功。
04 不要轻易给孩子扣上“不自觉”的帽子
我们要知道,任何自觉性都不是天生的,是需要后天逐步培养的。
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孩子的自觉性。
(1)用兴趣去培养自觉性
要想让孩子养成自觉的好习惯,只需让他对自己要做的事产生兴趣。
因为人人都喜欢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也只有感兴趣的事才能做得更好更快。
对孩子来说亦是如此。在兴趣的指引下,孩子做起事来就会像做游戏一样开心,无须大人催促。
(2)要求孩子严守规矩
一件事情决定了,开始做了,就一定要有始有终,绝不允许半途而废。
只有戒除了孩子的任性,他们在学习和以后的工作上也就都会坚忍、顽强且自觉。
(3)通过学习增加自觉性
有些孩子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也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就是缺乏足够的自觉性,没有自制力不强,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
针对这种情况,有以下几点建议。
1)帮助孩子正视自己的学习情况。
学习上不够自觉的孩子通常很“迷糊”,就是对自己的学习状况并不十分了解,或者懒得去正视它。
这种情况下,父母要帮助孩子正视自己的学习状况。
2)适当地陪伴孩子学习。
孩子有很强的依懒性,父母适当的陪伴,是对他们的一种支持。
需要注意的是,在陪伴孩子的时候,父母只需要关心孩子学习的过程,而不必太在意学习的具体情况。
3)给孩子自觉的机会。
生活中,很多父母对孩子的事包办代办,剥夺了孩子自己做事情的机会。
父母要学会放手,让孩子自己安排自己的学习,自己规划自己的日常生活。
父母的工作就是督促孩子按自己制订的计划去学习,该做什么,就做什么。
4)监督孩子说到做到。
既然做什么事是由孩子自己安排的,他就没有理由不照着做。
在这一点上,我们做父母的是丝毫不能跟他妥协的。
05 别只会用金钱爱孩子
爸爸们不能用金钱来满足孩子,因为金钱是无法代替父爱的。
父亲在孩子还小的时候,要让他知道,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并不是每个人都必须围着他转;
要让他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需要经过劳动或者等待才能获得,世界上没任何东西可以轻易获得。
爸爸给孩子的最好礼物,不是限量版的耐克或高级玩具车,而是一个在保护中让他前进、尝试的环境。
用金钱来奖励,其实是扼杀孩子的尝试机会,让孩子一切想要的东西都变得简单、唾手可得。让孩子失去了支配自己的生活、教育自己、锻炼自己的能力和意识。
我们要知道,孩子的成长不仅需要物质上的保证,还需要很多心灵体验——酸甜苦辣、悲欢荣辱,这些培养健康的心灵的营养,而金钱带来的快乐仅仅是其中一种。
爸爸要当好,与其让孩子衣食无忧,不如教会他们为人处世的最基本的道理。
06 “红白脸”是错误的教育方式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担任的角色不同,各自应负责的任务也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母亲是榜样,父亲是权威。
在日常生活中,母亲最重要的教育任务,就是时刻做孩子最好的榜样,给予孩子正面、积极的引导;父亲最重要的教育任务,就是给予孩子更多积极的评价和肯定,以及更多的关爱。
尽管父母分工不同,但要切记:在教育子女的时候父母的态度一定要达成默契,要自始至终保持一致。
即使父母意见有分歧,也不能在孩子面前互相拆台或争执,而是要避开孩子进行讨论,双方都要自觉地维护对方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和形象。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采用“红白脸”的教育方式是错误的。
父母应该对孩子的成长营造一个合作、统一的空间,对孩子的教育态度要恪守一致,保证在孩子面前观念一致,意见相符。
07 “隔代亲”教育的隐患多
不论是城市还是乡村,现在很多年轻父母外出上班挣钱,将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照顾。
因为“隔代亲”,很多老人会对孩子溺爱、放纵,所以老人带大的孩子往往存在诸多缺陷。
(1)过分地疼爱容易让孩子“以自我为中心”。
(2)被娇惯长大的孩子不能吃苦。
(3)隔代教养长大的孩子容易形成不健全的人格。比如,性格上会有点孤独,会显得比较难相处。
(4)家庭成员的教育观念不一致,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08 别让父母的虚荣心束缚了孩子
要让孩子全面发展,家长首先就必须抛弃功利性的教育思维,杜绝将孩子培养成“供人观赏的玩物”。
生活中,很多父母为了将孩子推上各种荣誉和头衔的位置,改造孩子的成长空间,让他们向着自己满意的方向生长,结果养出一盆盆“病梅”,满足了观众的眼睛,却捆绑了孩子的天性。
09 赢在起跑线上,却可能输掉一生
家长应该避免让孩子学一些在他能力承受范围之外的东西,望子成龙的家长经常习惯过早地“开发智能”,不断挑战孩子的能力极限,而许多早期智力开发往往适得其反。
10
很赞同书中的一句话: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教养,只要方法妥当,任何孩子都是优秀的;只要用心,总能找到合适的教育方法。
每一个孩子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仿佛一个个小宇宙,都需按其自身的规律运行。
我们家长要做的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给予孩子正确的、积极的引导,给予孩子连绵不绝地爱和贴心地陪伴,让孩子健康地、拙壮地成长。
每天分享阅读感悟,与君共勉。点赞关注,愿你我共同成长,一路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