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自欺欺人的样子
文/沧海一笑
在简书上,经常可以看到诸如“我一年读三百本书,最后如何……”,“你若想成功,给你推荐五本书……”,“偷偷告诉你写小说的公式……”等文章。凭心而论,此类文,不点开,只观题目便己明知作者想兜售什么。我如避瘟疫般唯恐躲之不及,怕污染了眼睛。我非清正,只是怕雾霾损伤了原本健康的身心。尽管有些不知何因成了热点上了首页,望其摇旗呐喊者也无数,也并不会因此郁闷不解,因为我深知为这热点温度背后所供给的原料成份是什么。当一个人或一件事,一开始便可洞察到透彻的结果时,大多的人便也失去了深入了解的兴致。在此,不想探讨写此类文作者当时的初心,只浅谈那些在文后评论区无观点又跟风积极点赞的拥趸者。
这些文究竟戳中了哪些人的痛点?
曾几何时,父母总是不厌其烦再三叮嘱要多读书勤思考,不要书到用时方恨少,学到有用的知识才算真本事。在学校时,老师们也常说,不读书不看报,出了校门吓一跳。对于这些把耳朵都磨出老茧的话,我们都嗤之以鼻过,甚至是不屑一顾地讨厌过。当我们步入社会这个大熔炉时,我们懵逼了,世界原本不是自己想像的那个样子,而是以自己无法适从甚至是不可理喻的方式打开了。于是苦恼惆怅接踵而来,在焦虑和忧郁的状态中看着别人秀着恩爱吃着火锅唱着歌,内心便一塌糊涂翻江倒海郁闷在苦熬的日子里。于是,在浮躁中遇到一些偶合丁点心思的观点便匆匆点赞或纷纷效仿,殊不知拿别人浅悟出的牙慧是喂不饱自己笨拙的胃,如若认真便就入了他人忽悠的圈套,最终饥饿的心全成了他人的盛宴。人们用急功近利的思想和势利的眼光来对待现实的种种不堪,总期盼在自己苦苦寻求下有多少捷径摆在眼前可以套用,而现实不是作数学习题,用固定的公式套用便可以解析了的问题。最后久视深渊而心疾重重,便也只能在蜂拥而至的跟风里随波逐流自欺欺人而麻痹自己后开始嗨得黑天晕地。这也正是当前所谓的“粉丝经济”大行其道的根本所在。一些颇有诡秘眼光的人,看准了时间,借势成就了他们的夙愿,在人前大熬鸡汤,而被烫伤的全都是那些嗷嗷待哺迷茫又无措的人们。人家粉了自己的“经济”,而你却还在犹断的丝丝中无脑地兴奋。大的环境不说,就从小小的简书上便可观其端倪,不用太费神,顷刻间就可打捞一批这类聪明人。这个签约那个者什么的,偶得小获,便大张旗鼓急于变现,无视自己文质平平,更不顾自己在文字里有何建树,却在大办什么有偿写作班或有偿其它什么的项目,一副无所谓很高深的样子,似乎可以通过他便能获取写作或成功的秘籍,便可从此完成开挂的人生,开始笑傲江湖了。也真是有点大言不惭!我真心佩服。
写文是个吃力不讨好的活,亦是个灾难深重的手艺活,既要沉下心来默默地耐着孤寂学习,又要在深厚的生活阅历中静静地思考和观察,既使有了多年的积累和沉淀,也未必能把这门手艺学精,岂是学了点花拳秀腿的简单套路,就貌似抓住了写文的命门,便扬起鬼魅伎俩广收门徒的玩意。君不见那些真正的大师们,又有哪个是在沽名钓誉下张扬武爪地叫嚣于浮世呢?
很多事,经仔细观察后,三招两式也就破了局,大多都经不起推敲。只是他比你多了点心机而己,或者说比你早一步走出了眼前的迷雾,开始试探触摸这诱惑的世界,并及时付诸行动了。你也可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被重重的一跤摔醒,有幸被打通了任督二脉,便也如前者般招摇过市,引领一批如过去你般的人,在避人的阴暗处一样开始窃喜这如获至宝的心得,然后虚伪成炫耀的大师。此手段,周而复始无穷尽,只可惜了那些前仆后继的后来者无知无畏的可贵勇气。
行文至此,忽想起鲁迅先生的一句调侃又实在的话:“远看是条狗,近看是条东洋狗,仔细一看,原来是沬若先生。”其实,郭沫若其它方面暂且不论,最起码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成就还是可圈可点的。
生活中惯见了那些嘻笑卖拍的人,谁若跟风,他便疯狂舞蹈不止。撰此类文者,自己也声称受众群体不同,你吃你的肉夹馍,我卖我的炸油糕。干什么吆喝什么,这点也只能说为己敬业罢了。也是,过多叨扰反倒显着羡慕而不恭!
几日来,简友间交流话题,思忖后,便有了以上文字,真也是鱼鲠在喉,不吐不快,如果因此动了哪位大神的奶酪,望提文来见,若无理的叫嚣和谩骂,正说明我戳中了你的痛点,同时也证明了你的修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