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我恨那个老太太”
从周一到今天上午,一直在进行莫言的《卖白菜》,根据教案按部就班地讲,课堂已经变得枯燥乏味,瞌睡虫一次又一次击败了麦克传出的没有生命力的嗓音,我没有像往常一样将他们唤醒,而是继续讲给那些真正在听,或许不好意思去找周公聊天的同学们。
每次下课铃声响起,提着教具悲壮地走向车棚的我总是忍不住叹口气,在桂花的香氛中,一次又一次逃离校园。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图片来自网络为了内心的安宁,一次又一次对自己进行拷问。
很久没有读书的躁动已经让我无法安睡,中午出发的时候逼着自己将一时冲动购买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塞进手提袋。
到学校时离上课还有将近15分钟,坐在小花园的长凳上将塑料膜扯掉,如鱼得水般翻起这本书,吴非老师开篇就写到“从大学毕业到退休,我一直在一所中学教书……无数的人都这样劳作,一生做一件事”,这段话着实震撼到我,震撼到三心二意、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师者”!
木叶动秋声离上课还有5分钟时,我读完了序言,向教室走去,脚步触地的声音踏实而安定。
学生们总是爱听故事,在讲完《透明的红萝卜》和《蛙》的大致情节后,紧接着讨论了《卖白菜》的写作背景,早读时他们已经将这篇文章读了不知道多少遍,一个念头冲击着我——跳出教案,直接发问:同学们,你们觉得文中的那位老太太怎么样?
一个男生愤怒的说,“老师,我恨那个老太太,简直,简直让人无法容忍!”
“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同学也开始表达对老太太的不满与厌恶。
我抓住她们此刻的感受,继续追问
“老太太的哪些行为让你们如此愤怒?”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大家争先恐后地说起来。
跟着他们的思路,一次又一次追问,在问答中我们研读了卖白菜过程中有关老太太的描写(动作、语言、外貌),又紧扣“我”与“母亲”分别对待老太太的态度,明确贫困饥饿年代中人们的状态以及对物质重视和谨慎,进而提取母亲宽容、坚强、善良、诚信的品质。
文章的最后,由于文中的“我”为了报复那位挑剔的老太太而多算她一毛钱,白菜被退回,母亲留下了令“我”终身难忘泪水,我继续发问:母亲的泪水里饱含着怎样的情感?
“伤心、痛心、愧疚、失望、责备、期望”
在那个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年代,母亲对“我”的教导更显得难能可贵!
图片来自网络“在上节课《好雪片片》中,林清玄写到人的好本质不会被任何境况所淹没,文中的母亲不也是那片好雪吗?希望同学们也能成为那片好雪。”
在这节课中,学生的思维就像一匹脱缰的马,而我似乎成了牧马人,紧跟着学生的思路在他们自由驰骋的前提下,及时鞭策,适时启发,还要确保他们不要跑出边界。
讲了两三个班,依然找不到感觉的我,被学生的那一句“我恨那个老太太”撞出灵感,找到了通往文章中心的法门,感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与畅快。
讲课如同练车,无论“教练”水平有多高,如果学员不经常上车练习,不经常反思,永远无法熟练掌握驾车技能,更谈不上“策马扬鞭,万里奔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