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写1000字想法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之解读:实践出真知,万物由心造

2021-12-25  本文已影响0人  王明鹏

儒家强调无论天子还是百姓,都要把修身放在首位,这个修身用孟子的话说,就是培养“浩然之气”,用儒家经典《大学》话说,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四个条目。

上面说法还是高度浓缩的,我觉得王明阳心学四句教,恰好是对儒家这四条目解读,从善恶这个人人都有的体会切入,只不过是倒着说的。

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正心,有善有恶意之动——诚意,知善知恶是良知——致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格物。

这样解读的逻辑也很好理解,那就是心学三个观点,即“心外无物,心即理也”“致良知”“知行合一”。

用心理学视角解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结合阳明心学,用我们普通人的眼光看,可以认为是实践出真知,万物由心造

格物致知是知行合一致良知,这是实践出真知,强调的是社会活动;诚意正心是心外无物心即理也,这是万物由心造,强调的是自我关系。

上面说法简而言之,心理是社会化产物,心理是大脑产物。只不过阳明心学四句教,先说出心理本质,而后强调实践落地。

或者有人质疑“实践出真知,万物由心造”,太过于强调主观唯心主义了,其实前半句实践恰恰是体现了唯物主义观点,儒家这些言论其实是唯物和唯心的对立统一。

那么,解读经典有何意义呢?我们不是吃饱了撑的,有着现实价值。

举例说明。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出山时,有个“仁者心动”禅宗公案,旗杆上的旗子在飘动,到底是什么在动呢?“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智者率众爬山,有人看到金蝉脱壳留下空壳,问蝉去哪里了?智者没有言语,只是把蝉的空壳拿到耳边晃了几晃,然后发出几下金蝉叫声,问者立马顿悟。

这两个故事告诫我们“心外无物,心即理也”,这个世界不是客观存在的,真的是万物由人造,由心造,没有人心就没有世界。

既然心理创造出世界,就有失控或者错误的必然,由此才需要不断的实践行动,对照内心本源良知,时刻监控。

心理活动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时刻发生,为此心理学家詹姆士给出一个术语“意识流”,也是认知行为疗法强调的“信念”“思维”,等同于我们时刻体会到的想法,所谓“起心动念”,“胡思乱想”,“万千思绪”。

我们通过检测自动思维想法的合理性,加强自己心理建设,提高应对外界事物的能力。

再举例。

去某单位乘坐电梯,按键后不启动,反复几次均如此,以为故障,心有怨言,此刻有明白人说,这是由于风大导致电梯门关闭不严,才不会启动,可见反而是电梯安全性好的反映。

闲聊说话,看法不同,引起争论,究其本源,也是各自想法导致,想法对错不是来自事情本身,而是各自内心看法,何以争论呢?除了涉及个人利益,还有就是维护虚荣自尊心理。

平时我们那么多负性情绪来自哪里?当然还是自己内心,欲望需要不被满足出现的结果。

由此保持觉察,看到自己意识流的流动,用实践行为检验这些想法,这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当然,借助观察周围人事物,看到别人心理意识流,提高自己心理建设能力,这也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时常觉察,不亦乐乎?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