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藤野先生》|不联系并不代表不想念

2019-04-19  本文已影响0人  阿际
图片来自网络

转自|鸣凤乔

鲁迅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以后,就再也没有和藤野先生联系。

藤野先生是鲁迅的老师,他自认为在他所有的老师中,藤野先生是给他最多感激和鼓励的一个人。

鲁迅去日本留学的时候是1902年,也就是清朝的光绪二十八年。那时候的男人都留着大长辫子,所以鲁迅说在东京的清国留学生都顶着高高的“富士山”。

他不喜欢东京,主要还是因为这些留学生。大概是这些留学生很做作吧!除了顶着富士山的留学生,还有把辫子盘平的,就像小姑娘的发髻一样。得意的时候还要扭上几扭,自我感觉很良好。

鲁迅看不惯,于是,1904年他去了仙台医学专科学校。现在是日本的一个小城市,冬天比较寒冷。

但是鲁迅先生就在那里感受到了温暖。在遇到藤野先生之前。他住在监狱旁边,伙食很好。他是第一个来仙台的中国留学生,大家都用物以稀为贵的心情对待他。

他遇到了好多的先生,但唯有藤野先生令他难忘。青年时期的鲁迅,独自一人在异国他乡,先生给他的关爱令他终生难忘。

先生担心他初来日本,不熟练日语,替他修改讲义,纠正文法;看他画的血管图不正规,提醒他医学不是美术,应该尊重事实;鲁迅考了好成绩,被人怀疑,先生为他出面澄清。

在他们眼里,中国是弱国,中国人也就是低能儿,成绩不好是正常,成绩如果好,肯定不是凭借自己能力,而一定是先生在讲义中漏题所致,鲁迅为此很郁闷。

在他们眼里,中国人是愚昧的,连鬼都怕,为了追求畸形的美,女人都是小脚,这当然都是缺点,是不愿意外扬的家丑,但却无法去改变。

尤其是看到中国人观看杀害自己同胞的幻灯片,那种麻木的快感,令他无法忍受。他感觉医学已经无法救中国,中国人的病不在身体,而在灵魂,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

离开仙台的时候,他曾经到过藤野先生的寓所。先生送给他一张照片,后面写着“惜别”二字。在藤野先生的眼中,他对鲁迅是不舍的。鲁迅也在先生的表情中读出了惋惜。

鲁迅给先生的理由是弃医学习生物学,他感觉这样说藤野先生或许会好受些,因为生物学和医学之间毕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而真正的原因是鲁迅看不到希望,看不到医学对中国的帮助。他是不忍看到先生的落寞,才有了善意的谎言。

藤野先生也想要一张鲁迅的照片留作纪念的,恰巧鲁迅当时没有合适的,约定以后写信的时候寄过来。

可是从那以后鲁迅好多年没有照过相,又因为状况不太好,说来怕先生失望,所以写信寄照片这件事就放下了。以至越到后来越不知道写什么,竟然无从下笔了。

而在藤野先生那里,那一别就是永别了。事实上,鲁迅并没有忘记先生。

先生改正的讲义,他订了厚厚的三大本。他把先生的照片挂在北京寓所东墙上,书桌的对面。每当夜里写字正想偷懒时,在灯光中看见先生黑瘦的面容,就会增加勇气,继续写那些“正人君子”深恶痛疾的文字。

虽然没有再联系,但并不是不想念。医生黑瘦的身体,八字的胡须,顿挫的声音,模糊的衣着,依然历历在目。

想写写读《藤野先生》的感想已经好久了,这期间找来原文阅读,一遍又一遍,读了几遍都记不得了。甚至在深夜睡不着的时候也在想,“东京也无非就是这样”,想“上野烂漫的樱花”,还有“油光可鉴”的清国留学生。

想鲁迅先生去仙台的路线图,那个离东京很近的驿站“日暮里”,怎么会有那么好听的名字呢?“水户”时代的朱舜水先生是什么样子的呢?

不爱扎领带的藤野先生,抑扬顿挫的讲话声音,仿佛是我高中的语文老师。

高中的语文老师个子很矮,但课讲得很好,他曾送给我一打卡片,让我养成做摘抄的习惯。我竟然舍不得用,一直留到现在。

其实,他一点都不像藤野先生,他像鲁迅先生,一个小个子的智者。

感觉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藤野先生。

读到鲁迅把藤野先生改过的讲义订成三大本,我用手比量了一下“厚”的感觉。读到心里的文字总是让人不忍放下。想当年,鲁迅是该有多么勤奋呢!

藤野先生给鲁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鲁迅也同样令藤野先生难以忘怀。

鲁迅先生逝世后,藤野知道这个消息后撰写了《谨忆周树人君》一文:周先生身材不太高,样子很聪明,看来那时气色就不算太健康,我担任的是人体解剖学,他在教室里极其认真地记笔记,可究竟是刚刚入学,日本话还不能充分地会话和理解,学习似乎非常吃力。

鲁迅先生原名周樟寿,后来改名为周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的笔名。他在日本留学的时候还是周樟寿,我这里也是为了方便,用了他广为人知的名字“鲁迅”。

喜欢这样的文字,内心很复杂,有很强的无力感和代入感。但是,一经岁月的沉淀,却都已变得很安静,就像我现在安静地写字。

不敢深想,那竟是一百多年前的事情了。但历史并没有过去,它还在重演。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