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推荐社会热点

养蛙与养娃

2018-01-30  本文已影响62人  荒老三

呱蛙子已经两天没回家了,我就给他只准备了一份百吉饼、一个碗还有一个帐篷,割的那么多草他也不用,背着个小包就出门了,也不知道在外面冷不冷,饿不饿,你说外面那么危险,万一碰到贝尔可咋整,当然最怕的还是被哪个“野妈”领回家了。

——来自一个蛙妈的碎碎念

昨天还是总裁的女人,被四个男人捧在手心,今天就变身为一个碎碎念的老母亲,蛙儿子不回来,就只能在家一遍一遍地看他寄回来的明信片,在朋友圈里抱怨一下这个不着家的呱蛙子。

从《恋与制作人》里的恋爱少女,一夜转变为《旅行青蛙》的老妈子,90后的佛系青年似乎一点也不会觉得不适,反而很享受”老母亲“这个身份。

《旅行青蛙》2018年1月10日起,就开始称霸中国App Store免费游戏榜单,截止1月28日,微博上#旅行青蛙#话题的阅读量也达14.8亿。

在游戏里,呱蛙子做什么你无法干涉,他有什么心事也不会跟你说,连偷看日记这样”日常的亲子活动“都干不了,能做的就是帮他准备旅行的食物和工具,割点三叶草当钱花,顺便招待一下比呱蛙子在家时间还长的朋友们。

即使你与呱蛙子的互动仅限于此,即使每天叫嚣着想“儿子”了,即使你不能对你儿子有任何控制,《旅行青蛙》还是温柔地把你拿下,带给你满满的爱意。

连游戏制作人都说,”我们希望玩家之间不要竞争、抢夺,大家能够按照个人的步调悠闲地游玩享受游戏,是我们开发《旅行青蛙》的本意。“

然而真实的中国父母,往往做不到这么潇洒。

最近,留美博士王猛写了15000字数落父母“过度关爱”,6年前拉黑父母,已逾12年春节不回家。

王猛表示 “如果教育的目的是控制孩子,那我父母真的是出类拔萃的模范!”“他们所有的付出只是为了控制。

在大学的时候, 王猛就意识到父母的过度控制对自己的心理造成的伤害,并为此转学了心理。

然而现已34岁的他,逐渐认识到这个问题不是自我治疗就能解决的,根源还是在父母根深蒂固的错误想法。

但是哪怕已经做出了如此决绝的事情,王猛的父母仍是觉得他们没有问题,认为是王猛自己在揪着过去的事情不放。

“明明“正常的”孩子,咋就这样了?”

至于王猛说的掌控,“17岁就离家了,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外面,问题出在后面啊”。

这使我想起了之前看到的一则案例。

有个女孩在北京读的大学,毕业后在企业任职,薪资不错。

唯一的问题就是38岁还未婚,母亲就不断地为其安排相亲,甚至占卜算卦。后来听说有个水泥工还未婚,就想让女儿去相亲。女儿担心三观不合,不肯去。

母亲当场就炸了,说后悔当初送女儿去北京读书,书读多了太有主见,所以才嫁不出去。

“孩子不听话”归责于“读书太多”的父母比比皆是,还记得高艳雷因为想读书不想结婚,就被父母送进了杨永信的网戒中心,被电得痴傻了才得以出来。

高艳雷当时已是研究生,早就成年,却还被父母控制着、勒令其必须结婚,不听话就物理教育。

这些父母究竟是在养孩子还是在养牵线木偶?

去年,知乎网友发表了一篇文章——《中国到底有多少个杨永信》,爆出豫章书院违规办学,殴打、囚禁、暴力训练学生。

在被停办审查期间,家长们不仅没有声讨学校,还拉起横幅,在书院里面高喊“书院加油!书院挺住!”

他们不仅不相信孩子说的话,还认为“孩子心眼多”。在家长开放日,不少家长聚在一起,几乎在声嘶力竭地质问媒体,“我孩子在这过得挺好的,现在突然要说关门,我的孩子送到哪里去,堆到你家里去啊?

真是可怕。

孩子优秀了,就是自己教育的好,恨不得冲到主席面前去炫耀。孩子不听话了,就是有病,就要治疗,从来也不想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

就算问到他们,他们也会说:“我们从小就是这么被教育过来的,不也没什么问题?怎么就你这么脆弱?”

没什么问题吗?你敢说你和你父母亲密无间没有嫌隙?你敢说你年轻得时候没见过几个二流子?

信息的闭塞使得你以为你这一辈的人都是根正苗红的革命好青年,殊不知那些教育失败的、你们认为“不正常的人”就像蟑螂一样潜伏在角角落落里,一翻就是一窝。

所以,你们所谓的经验,就是一个个侥幸组成的“民科”,教育得当那就万事大吉,教育失败就想摧毁。但是孩子不是建筑,不能推倒重来,更不是机器人,只听你们打着“为你好”却只为填补自己不断膨胀地控制欲的滑稽之谈。

说白了,孩子和父母两个不同身份的内心永远不可能做到百分百的感同身受,在不能够互相体谅的时候,就应该像蛙妈们,平衡责任和空间,给予生活支持但不过分干涉。尤其是儿女已成年的父母,儿女不在身边,该约会就好好打扮一翻,该生活就不要落掉每一餐,该养生就改善生活方式。

广场舞也好,麻将也罢,你该有自己的生活。

-End-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