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之家@IT·互联网读书

【原创】西 安 印 象

2025-10-04  本文已影响0人  我是一支笔

    题记:常记长安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

西  安  印  象

                        (一)

        第一次来西安是在九十年代初,略有小住。

        那时,哥哥在西安医科大学(现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读研究生,我正是内心不安份的年龄,对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对母亲说想去看哥哥。从老家信阳到西安,千余里的路程,车马都很慢,虽说舟车劳顿,略费些盘缠,母亲大人却并未阻拦,让我第一次走进西安。

        对西安的第一好印象是从味蕾开始的。在吃什么都香的年代,遭遇肉夹馍。西医大的肉夹馍的面饼非常好,五花肉肥瘦适中,咬一口唇齿留香,食之回味悠长。

        在物资相对贫乏的日子里,师傅们安排的肉夹馍的肉量饱满,不象现在物质条件好了,不仅食材差,肉比过往少了不说,又新添些杂七杂八的食材,小小面饼好象无所不能其夹,不纯不粹,我觉得不如改叫肉杂馍更贴切些。

      尤其是世纪之初的北京,改良后的肉夹馍里又多出了辣椒和香菜,让我从此绝了对肉夹馍的念想。

      羊肉泡馍也是如此,羊汤不再是老羊头长时间熬制,速成羊汤里添两片羊肉一颗糖蒜,连面馍馍都比往昔少了许劲道。

        后来,又来来往往往返西安多次,高大上下巴里餐厅都吃过,菜单上每每有当地的美食特色,肉夹馍羊肉泡馍触嘴可及,竟然再未点更,就让它封存在美好的记忆里吧。

      初次去吃西安小吃是在小寨,并不是现在旅游必去的回民一条街,是哥哥的女友后来的嫂子带我们来这里的。嫂子是本地人,对西安很熟悉。小寨小吃街当时是出了名的,我吃了很多不知名的食物,煎炒烹炸的都有。最好吃的是把东西当属往高汤里煮,然后拿出来吃,食材新鲜,很是可口,惊觉人世间极致美味。

      多年以后才知道那时也没名字的食物原来叫:麻辣烫&串串香。

      吃完小吃后,我们骑自行车回学校,旧时汽车稀少,马路空旷,我们骑的飞快,车还可以玩脱把,时而欢声笑语,时而纵情高歌,快乐的情绪随风飘散… …

      我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工作,亲人们多在西安。近些年见哥哥姐姐等亲人们愈发少了,即使现在有时坐在一起,也大都是稳重安详,少了年少时嘻皮笑脸打打闹闹的热度,人似乎也生份了很多。

        青春可以毫无顾忌野蛮生长的快乐好比现在的麻辣烫酸辣粉肉夹馍当饭吃一样,一年也吃不到两回,逝去的青葱岁月再也回不去了,此生不再来… …

      对西安的美食印象远不止如此。每次到西安,都有一众亲朋好友带我去吃各种各样美食,从大唐西市到回民街,从路边摊排档到高档酒店,从葫芦头到凉米皮;从胡辣汤到龙虾鲍鱼;从黄桂稠酒到汉斯啤酒;从西凤酒到茅台酒等。而让人留恋的的路边摊,总能让你欲罢不能地体味人间烟火气。

      今日北京消灭了路边摊多了苍蝇馆,价格却比西安的餐费贵了一倍不止。有时,骑车走在帝都的大街小巷,我忽然觉得,那些整齐划一的招牌店铺,规规矩矩中是透着一股冰冷的公文气息,却少了人间烟火的温度。

        西安是宜居之城。这次离开西安的前一天下午,驱车去了终南山,住在大城野筱民宿,老板人厚道,食材很好,管家屈姐中午一碗地道的油泼面,比我过往在帝都吃的任何一家秦餐馆做的油泼面都要地道好吃。

      对西安的美食印象一向情有独钟,记忆到现实都是活色生香。

古  城  墙

                        (二)

        这次,我们放弃了高铁,是坐绿皮火车卧铺去的西安,绿皮火车承载我们记忆里独有的温情。

        当火车上的你啃着烧鸡,喝点小酒,再泡上平时不怎么吃的方便面,迷迷糊糊稀里糊涂,在“咣当、咣当”伴随声中美滋滋地睡上一觉,顿时感觉美好的人生旅途不过尔尔……

        西安很特别,作为十多个王朝的都城,它的历史意义太大了,遗留给我们的历史名迹也很多,而且距离也很密集。古城墙是很特殊的存在,值得每一位去西安的人上去走走。

        西安古城墙不负盛名,旧时的小寨和现在有大不同,大雁塔也是,那时大雁塔周边除了农田就是坟地,大慈恩寺也不大,除了朝拜的人,游人稀少。

      记忆中的大慈恩寺深藏于苍松翠柏之间,红墙黛瓦,飞檐斗拱,在晨钟暮鼓中显得格外庄严而肃穆。

      寺内香烟缭绕,钟磬声声,梵音阵阵,洗涤着凡尘俗世的喧嚣。

      如今的大雁塔慈恩寺被新建的大唐不夜城裹挟,多了喧嚣少了宁静,游人如织歌舞升平人声鼎沸,一派盛世祥和景象。

      惟有玄装法师宝相庄严默默伫立俯视众生,不悲不喜。

大雁塔之惑

      也许是大学学建筑的缘故,每到一个地方,对当地的建筑格外关注,对西安的当地建筑风格自然留意。闲暇之余触及城市建筑这个话题,同行的宋老师问我:“老陈,你确信你是在西安吗,这里是不是和在北京没有区别?” ,我竟无言以对。

      现在各个城市建筑风格同质化严重,有时候你真的很难区分身在何处。

        西安的名胜古迹我基本上都去过,这么多年完整的零碎的时间把西安的景点几乎逛了一个遍,碑林、大小雁塔、华清宫、乾陵、法门寺、兵马俑、秦陵、古城墙、终南山和陕西历史博物馆等等。

      毕加索说:论艺术造诣,中国古人当为天下师。论建筑艺术也是如此。

      西安是十三朝古都,秦砖黛瓦,往日荣光今犹在,以大唐盛世的唐式风格近些年也曾有复新的迹象。

      中国建筑艺术在寺院保持得相对完整。

      我已曾在山西五台山探寻建造于唐朝的寺院南禅寺和佛光寺;在日本的京都游历了建于唐朝时期的寺院和枯山水;近些年又相继游览唐式风格真容寺和骊山脚下的唐式酒店建筑群,都以气势恢宏引人入胜闻名于世。

      唐式建筑如沧海一粟终归还是少的,火柴盒式钢筋混凝土森林扎根我国每一座城,西安自然也不能幸免,站在西安的城墙上现代建筑可窥一斑。

      网上时常有建筑设计师抨击舶来欧式风格过多的文章,提尚复兴中式或本土文化,这话听起来没有错,但经济学家或开发商提出挑战,因为传统建筑并不以高层为主,低层建筑也承载不了人口基数更承载不了资本的经济欲望。

      秦腔天天唱,口号可以喊,钱袋子却很诚实。

      别说新建古建筑费时费力费财,现在连装修用纯粹的中式风格也很珍稀,平常的木作不说,湟论名贵木材了。物以稀为贵,现实这玩意儿,专治各种不服。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垃圾、拉布布和生活方式,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古 城 夜 色

                        (三)

        有人说西安是文化之城,空气中都散发一丝人文气息,这一点我深有感触。

        西安的历史不用讲,古代名人就更不用说了,譬如唐诗在历史中的地位震古烁今;现代文学巨匠路遥、陈忠实和贾平凹等同样享誉文坛,《平凡的世界》、《白鹿原》和《废都》都值得现代人一读。

        以前每到春节,西安的马路边有很多人卖春联,都是爱好书法人写的,那字绝对让当今书协的人汗颜。

      现在春节,高效印刷机取代了人类书写,渐渐地现炒现卖的春联也不流行了,时代进步得连菜都是预制的,但我总感觉这一切总是差些火候,差点意思,懂的都懂。

      三年前曾在西安呆了大半年,当时一个人住在高科新花园高层,每天傍晚习惯性地注视着远方……

        因为口罩的原因,我成了滞留人员,平时看看书喝喝茶跑跑工地。西安的茶馆众多,我对茶略懂,于是,闲时自备茶一家家地喝过去,逐渐认识一些茶人,谈古论今,日子过得并不单调寂寞。

      这次回来,感觉西安的茶室愈发多了起来,真不知道是何缘故。

        贾(平凹)氏经济学说:“经济不好的地方饭馆多… …”,越是经济困顿的地方,越需要用短暂的感官刺激来麻痹现实,深以为然,茶室多又意味着什么呢?

      还有,最近两次回到西安,除了茶室外要说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那就是惊觉雨水特别多。每次下雨,我站在窗边远眺,古城西安竟然有点江南烟雨的感觉,这在上世纪和本世纪之初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据说隋唐盛世时期,陕西八百里秦川风调雨顺物华丰饶人杰地灵,这也是历代帝王首选定都长安的原因。后来,因为气候变化的原因,雨水逐渐稀少,渭河汾河的水发生过断流,要知道渭河的黄河鲤鱼可是出了名的。秦岭是华夏的龙脉之一,缺水的龙自然飞不起来,以至于后来长(西)安的优势地位出现了旁。

      三百年河东,四百年河西,风水轮流转,今夕到我家。气候的变化,一定会让古城西安重新焕发生机。

      也许,美好都藏在记忆里和对未来的期待中… …

古 城  印 象

                  (陳蘇 2025 10 05 帝都)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