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志中国传统文化首页投稿

读三国志之乱世之枭雄

2019-08-20  本文已影响16人  何事萦心

那些年少的过往

    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一]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二]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三]征拜议郎。[四]

    太祖年少机警,有权谋。但是却放浪不羁。不务正业,所以世人也没有觉得他有什么奇于常人之处。只有梁国桥玄、南阳何颙觉得他与众不同。桥玄对太祖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匡济,能安天下的人,就是你呀!”二十岁时,举孝廉为郎官,做了洛阳北部尉,后迁官顿丘令,又被征为议郎。

注释:

注[一]曹瞒传云: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其叔父数言之于嵩。太祖患之,后逢叔父于路,乃阳败面喎口;叔父怪而问其故,太祖曰:“卒中恶风。”叔父以告嵩。

  嵩惊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问曰:“叔父言汝中风,已差chài乎?”太祖曰:“初不中风,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乃疑焉。自后叔父有所告,嵩终不复信,太祖于是益得肆意矣。

    《曹瞒传》说:太祖年少时喜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他的叔父多次对曹嵩言及。太祖怕他叔父,后来在路上遇到叔父,于是装作扭曲着脸,歪斜着嘴。叔父奇怪的问他为何这样,太祖说:“脑中风。”叔父去告诉了曹嵩。

    曹嵩惊愕,呼喊他,见太祖嘴脸正常。曹嵩问他:“你叔父说你中风了,现在好了?”太祖说:“本来不中风,但在叔父那不受待见,所以他骗您呢!”曹嵩于是有所怀疑,从那以后但凡叔父告诉他什么,都不相信了,太祖于是越发肆意而为了。

注[二]魏书曰:太尉桥玄,世名知人,睹太祖而异之,曰:“吾见天下名士多矣,未有若君者也!君善自持。吾老矣!愿以妻子为托。”由是声名益重。

    魏书说:太尉桥玄,当世知名之人。见到太祖,十分惊奇,说“我见到的天下名士多了,没见过像你这样的人物!你善于自持。(把握自己?撑握时机?)。我已经老了!还指望将妻儿托付于你。”于是曹操名声日重。

  续汉书曰:玄字公祖,严明有才略,长于人物。

《续汉书》说:桥玄自公祖,为人公正严明而有才略。长于品评人物。

      张璠汉纪曰:玄历位中外,以刚断称,谦俭下士,不以王爵私亲。光和中为太尉,以久病策罢,拜太中大夫,卒,家贫乏产业,柩无所殡。当世以此称为名臣。

      张璠fán《汉纪》说:桥玄历任中央与地方官职,以刚断闻名,谦和俭朴,礼贤下士,不因是王爵而私下亲厚。光和年间为太尉,因为久病而策免(帝王下策书免官),拜太中大夫,死后,因家贫无产业,灵柩都无法安葬。当世因此称颂其为名臣。

      世语曰:玄谓太祖曰:“君未有名,可交许子将。”太祖乃造子将,子将纳焉,由是知名。

    《魏晋世语》说:桥玄对太祖说:“你还名声不显,可去结交许子将(许劭)。”于是太祖造访许子将,许子将接纳了他,因此知名。

    孙盛异同杂语云:太祖尝私入中常侍张让室,让觉之;乃舞手戟于庭,踰垣而出。才武绝人,莫之能害。博览群书,特好兵法,抄集诸家兵法,名曰接要,又注孙武十三篇,皆传于世。尝问许子将:“我何如人?”子将不答。固问之,子将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太祖大笑。

      孙盛《异同杂语》说:太祖曾偷偷潜入中常侍张让屋里,被张让发现了;于是挥舞手戟于庭前,越墙而出。才智武力远超他人,没有谁能伤害他。博览群书,特别喜好兵法。摘抄收集各家兵法,名为《摘要》,又注释《孙武十三篇》,皆流传于世。他曾问许子将,我是个什么样的人?许子将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太祖大笑。

注[三]曹瞒传曰:太祖初入尉廨xiè,缮治四门。造五色棒,县门左右各十余枚,有犯禁,不避豪强,皆棒杀之。后数月,灵帝爱幸小黄门蹇硕叔父夜行,即杀之。京师敛夡qì,莫敢犯者。近习宠臣咸疾之,然不能伤,于是共称荐之,故迁为顿丘令。

《曹瞒传》说:太祖初入公门,整治四门。(明堂四方之门)造五色棒,县衙大门左右各十余枚,有犯禁的,不避豪强,皆以棒杀之。数月之后,灵帝爱幸的小黄门蹇硕的叔叔夜行(犯宵禁),曹操当即杀之。京师豪强多有收敛,不敢犯禁。与皇帝亲近受宠的臣子都嫉恨他,又不能够伤到他,于是都称赞举荐太祖,因此调任为顿丘令。

注[四]魏书曰:太祖从妹夫㶏yīn彊(强)侯宋奇被诛,从坐免官。后以能明古学,复征拜议郎。先是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谋诛阉官,反为所害。太祖上书陈武等正直而见陷害,奸邪盈朝,善人壅塞,其言甚切;灵帝不能用。是后诏书敕三府:举奏州县政理无效,民为作谣言者免罢之。”三公倾邪,皆希世见诏用,货赂并行,强者为怨,不见举奏,弱者守道,多被陷毁。太祖疾之。是岁以灾异博问得失,因此复上书切谏,说三公所举奏专回避贵戚之意。奏上,天子感悟,以示三府责让之,诸以谣言征者皆拜议郎。是后政教日乱,豪猾益炽,多所摧毁;太祖知不可匡正,遂不复献言。

      《魏书》说:太祖从妹夫㶏彊侯宋奇被诛,以连坐被免官。后因为能通晓古学,又复官征为议郎。(成为议郎后)先是因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谋划诛灭阉官,反为所害。太祖上书说:陈武等正直而见陷害,奸邪盈朝,善人(言路)壅塞。其言辞肯切,但灵帝不能听信。后来灵帝诏书敕(皇帝命令称敕)三府:举报地方上那些理政无效,导致百姓有怨言的官员,罢免之”。然三公亦为人邪僻不正,皇帝这诏书罕有用途用,仍旧是贿赂成风。强者害怕招惹怨怼,不见举奏,弱者想要守住道义的,多被陷毁。太祖痛心疾首。这年灵帝因为灾异之像,广泛问其得失。因此曹操又上书,恳切谏言,说三公所举奏专回避贵戚之意。所奏上达圣听,天子感悟,下诏以示三府追其责。很多征集谣言者,因此都拜为议郎。可是,从那以后政教日乱,豪强奸猾之人越发猖狂,这种谣言奏事的制度多所摧毁;太祖知不可匡正,遂不复献言。

我这么理解:
古学:古文字之学或科举功令文字如策论、律赋、经义、八股文、试帖诗以外的经史学问,称古学。 汉没有正式科举,我认为其实古学可指汉以前的那些典藉。甚至是说狭义的训诂学。具体应有所指。这里没有考证,不做赘述。
三公谣言奏事制度:三公或者御史,根据风闻的谣言内容上奏皇上,列举出皇帝或大臣的得失以及民众的忧虑和抱怨。帝王则根据百姓谣言所表达的意见,作为评价政府和官员政绩的重要指标。
到两晋时期“举谣言”这种舆论监督演变为“台谏风闻奏事制度”监察官员,剧谣言传闻奏事,可以不追究其实,也无需透漏检举人姓名和身份。
不说一些了,因为谣言最初是民间歌谣,后来成贬义的诼谣。屈原那句“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琢谓余以善淫”谣诼大家都应该有印象,可能中伤和阴谋也是有的。这属于政治的技术操作问题。有些讲究的皇帝都是怕言官和史官的。至于利弊,非专业不做评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