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爱情也没法像它让我们觉得可以如此新奇。
「除了愛情,沒有事情像閱讀這樣讓我們覺得,遲來的開始,也可以如此美好
「即使愛情,也沒法像閱讀這樣讓我們覺得,越界之舉,可以如此新奇」
《越读者》作者郝明义,一九五六年出生于韩国。一九七八年台大商学系国际贸易组毕业,次年进入出版业工作。历任长桥出版社、《2001月刊》、《生产力月刊》、《时报新闻周刊》特约翻译、编辑、主编、总编辑等职。
这本书的主题是什么?
Reader takes all,这是越读者的时代。
面对互联网所带来的冲击,我们需要在这片知识密林中保持好奇心,寻找到适合自己走下去的路径,然后沿着这条路径逐渐延伸,建立自己的知识架构,不要被外部的界定所分割,成为越读者。
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
部分有道理。相比于《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更加着重教我们如何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书并且建立自己的“书库”,作者结合个人的阅读经验和经历,有一定的说服力。
不同的观点:
将阅读比喻分为四种饮食:首先如此分类似乎有些“简单粗暴”,容易误导读者对书籍选择的认知;其次每个人读同一类书籍的感受和获取知识不尽相同,可能对于同一本书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结论,如此定义有些偏个人的主观看法。
这本书和自己的关系?
超越界限的阅读,超越自身认知的阅读。学校的专业或是教育将阅读的界限分割,虽然分类更加精细和严谨,但同时也将本是互有联系的、多元的学科进行隔离。阅读,应是不分界限的,与自己一直进行的“通识阅读”不谋而合,同时印证了我对“多元思维”的看法。
阅读的大门无论迟或早,你都能从中体验到其中的美妙。
你打开得早,有打开得早所能见到的美妙。打开得很晚,也有打开得晚的风光。打开得早,如果能从学生时代就打开,不但可以少走许多冤枉路,并且能及早因为阅读而使你的人生迸发出火花,因着这一点火花再给你的人生就此带来不同的光亮,与异彩。
然而,如果很晚才打开,也有很晚打开的好处与享受。
林语堂说:“读书的所得,靠读者的识见与阅历,同靠作者的识见与阅历一样的重要。”
这又在告诉我们,如果你在黑暗中摸索甚久才打开了这扇门,你会多么珍惜,也体会得到这扇门对你的意义与价值。
如何选择和判断阅读中的四种饮食?
第一种,是主食,像白饭、炒饭、炒面、水饺、馒头等等,让我们吃饱。很多人是不吃主食没有饱足感的。
第二种,是美食,像鱼、虾、牛排、大闸蟹等等,给我们补充蛋白质的高营养食物。
第三种,是蔬菜水果,帮助我们消化,吸收纤维质。
第四种,是甜食,像饭后的蛋糕、冰淇淋,或日常的糖果、零食等等。
诸葛亮、陶渊明、朱熹、苏东坡,是怎么读书的?
陶渊明【不求甚解】:“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
诸葛亮【观其大略】:“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颖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三国志.诸葛亮传》)。
朱熹【熟读精思】:“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朱子读书法》张洪)。
启发:
1.这么多书,你要购买,从何选择?
遇上一本你看来还不错的书,先是随意翻阅一下,这就是“不求甚解”。 然后,从书的封面、封底、作者介绍、作者前言、目录这几个部分对这本书“观其大略”。 再来,挑一个和全书精神最呼应,也是目录或前言里作者最看重的段落,仔细地“熟读精思”个三五分钟。
2.如何开始选择性阅读一本书?
有的书要“观其大略”,做些笔记,放到书架上待日后查阅。
有的书,部分“观其大略”,部分要“熟读精思”。
有的书,则要全书“熟读精思”。一遍两遍三遍地读。
《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的主题阅读并没有那么深奥
任何阅读的发生,都是基于好奇。但是好奇,有深浅之别。主题阅读没什么深奥的,不过是最强的好奇刺激起来的。 艾德勒谈到阅读的四个层次中,最高的层次是“主题阅读”。
主题阅读,这是“由于某个问题或疑惑激发你强烈的好奇,而同时阅读许多种书籍,参考许多资料(今天当然包括网上的资料),有能力找出一个答案”。
所以,“主题阅读”至少包括两个要件:
第一、你要有“某个问题或疑惑激发你强烈的好奇”。
第二、所以, 你要“同时阅读许多种书籍,参考许多资料,有能力找出一个答案 ”。
基础阅读:相当于识字阶段的阅读。
检视阅读:在一定时间内,快速掌握一本书大意的阅读。
分析阅读:深入了解作者的意图,掌握全书的大纲,并懂得找出作者使用的关键字与他进行沟通。
主题阅读:针对一个主题,同时阅读好几本书,就不同作者之间的意见进行比对与辩证。 这些阅读层次固然也可以和“观其大略”、“熟读精思”、“八面受敌”找到相似之处,但是说明的角度和方法仍然大有不同。
阅读应该是“有目的”,还是“无目的”?
没有开出第一条路之前,无目的的阅读,往往只流于胡乱的阅读;有目的的阅读,往往只流于狭窄的阅读。
鲁迅说过的一段话,最可以说明这时候有目的和无目的之间的相互作用:
“无论谁,在那生涯中,总有一个将书籍拚命乱读的时期。……在初学者,乱读之癖虽然颇有害;但既经修得一定的专门的人,则发于那问题的乱读,未必定是应加非议的事。因为他的思想,是有了系统的,所以即使漫读着怎样的书,那断片的知识,便自然编入他的思想的系统里,归属于有秩序的体系中。因为这样的人,是随地摄取着可以增加他的知识的材料的。”
所以,关键词是“修得一定的专门的人”,也就是要先在密林中开出第一条路,赚得第一桶金。
如何检验自己有没有读懂一本书?
a.先知道作者到底说了些什么。但这不是要每一个字都知道,而是针对不同的书,以及同一本书里不同的段落,用前文谈过的种种方法,来掌握作者到底说了些什么。
b.检查你确实知道作者说了些什么,就要讲得出几件事情:
1. 你体悟到什么启发;
2. 从这些启发,你接下来要去追查的是什么;
3. 讲得出来什么地方看不明白;
4. 讲得出来不同意作者哪些地方,并可以指出他讲得不足的有什么地方。
【关于阅读常见的几个认知误区】☞
1.哲学书是需要有较强的专业知识才能阅读的。
人没有不思考的,哲学,则是追求一层比一层更深的理性思考,思考的极致。 由于哲学和诗一样,是被庙堂化的代表,高高在上,所以很容易令一个普通读者望之却步。
事实上,一个普通读者,找到一本他需要的哲学书,一点也不难。因为判断的标准很明白:读了这个题目的这一本哲学书,是否能够帮助他在这个题目上思考得更清楚。
2.记忆与CPU的区别
“要求读书人记住他所读过的一切东西,就像要求一个人把他所吃过的东西都储存在体内是一样的荒谬。”
记忆的本质:
一、所谓“记忆”(memory),隐含着一种对时间流逝的认知。
二、因此所有有能力认知时间流逝的动物,都有memory,也可以remember。
三、但是动物之中只有人类,有能力不但可以remember,还可以recollect。
四、人类之中,拥有大量memory的人并不等同于善于recollect的人。通常,拥有大量memory的人,心思比较迟缓;善于recollect的人,心思比较灵活。
Remember,只是在某种刺激之下,记忆中的事物从潜藏中重新浮现出来。但是recollect,则隐含了把需要记忆的事物,仔细收集(collect)妥当,然后在需要使用的时候,重新取出来使用,因而也就是“recollect”。
3.一定要用功读书
“用功读书”的说法没有错,错在我们的学校教育和考试制度下,太多人把“用功”解释为“用力”。 用力读书,教科书上根本不值得去记的一些琐碎资料,也成了担心成为题库的可能,于是用力笔而记之,背而诵之。用功读书”,其实应该明白的是对待不同的书,应该用什么样不同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