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杀对得起家长吗?(更新)
3、控制孩子,不让孩子活成自己
这里最典型的例子应该是郑爽。我们知道郑爽因为代孕弃养事件已经好久没出现在公众面前了。
我们不能说郑爽事业上不优秀,16岁就被中戏、北电、上戏三所学校同时录取,最终选择北电,成为班上最小的孩子。18岁通过一部《一起去看流星雨》火遍全国。
郑爽之所以这么优秀,是他父母精心而又强势培养的结果。甚至有点赶鸭子上架的味道。
爽妈在接受采访时就明确说过:
是为了让她实现我的梦想。
甚至连郑爽的名字都不是父母对孩子未来的美好期待,而是承载着“妈妈的梦想”。而郑爽也变成了实现妈妈梦想的工具人。
为了让郑爽实现自己没有实现的演员梦,妈妈更是从小就定下了所谓的“十年培养计划”,剥夺了孩子一切的玩耍时间,甚至做不好就打手,小小年纪就被送到四川学艺,承受超越孩子心理年龄的压力。
这几年流行一则笑话:
说世上笨鸟有三种:
一种是先飞的
一种是嫌累不飞的。
还有一种是自己飞不起来,就在窝里下个蛋,要蛋替自己飞的。
爽妈应该是典型的自己飞不起来要孩子替自己飞的现实例子。
为了自己的梦想,不顾孩子身心健康,逼迫孩子达到孩子达不到的高度,把自己没实现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采取比较极端的高压手段,孩子痛苦,自己也辛苦。爽妈是鸡娃的典型代表。
但是和好多鸡娃的爸妈不同的是,其他父母可能是在孩子的兴趣爱好上去鸡娃,而爽妈是为了自己去鸡娃。
网上有一个家长群体讨论:
你那么努力的培养孩子,到底为了什么?
家长们众说纷纭,看起来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
站在孩子自身的角度,为了孩子以后更好的生活而努力!
这显然和爽妈鸡娃的目的不一样:爽妈是为了自己,其他家长是为了孩子。
况且她的做法无疑也是对自己现在生活的全盘否定,她既不想活成自己,也不允许女儿活成自己,让女儿为她而活。
心理学家分析学派马勒提出过著名的“分离与个体化理论”。
她认为:
分离与个体化”是儿童青少年逐渐脱离对父母的依赖成立独立自主的个体,经过这一过程,儿童青少年形成清楚稳定的自我认同。
“分离与个体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以及行为问题,并对其以后心里产生产生深远影响。
爽妈对郑爽的控制,让郑爽去完成她的梦想。不仅自己没有完成与孩子的分离,也不让孩子完成成长过程中的“分离与个体化”。
但总有一天家长会控制不了。孩子会长大,会有自己的思想,会有自己的人生,想要活成自己。
总有一天孩子的羽毛会丰满,翅膀会变硬。这时候童年没被满足的需求,会像洪水一样汹涌反扑。这都是因为没有完成“分离与个体化”。
物质的缺失可能滋生贪腐者。
爱与尊重的缺失会让孩子自卑、没有安全感、缺乏爱的能力。
这时候小时候被迫接受的一切,等到她有能力对抗的那一天,就会开始反弹,浑身长刺,青春期以后,“作”给家长看。
成名后的郑爽自然也不再受妈妈的束缚,使劲的“疯狂”。
三段恋爱,谈的沸沸扬扬。
把前男友写进书里。
各种场合的情绪失控,不当言论。
甚至代孕、弃养……
总是各种拧巴,各种情绪失控,搞得自己别扭,别人也不舒服。
郑爽这么“作”,她舒服吗?
她不舒服!
她的各种“作”在我看来无非都是对幼年时父母“控制”的反抗。证明自己有说“不”的权利。以此完成与父母(这里的父母已经泛化)的分离。
在外界看来难以企及的一切,她丝毫不珍惜。因为这一切不是她想要的,是父母硬塞给她的,再好也不是自己的,所以弃之如敝履。
她就像到了青春期叛逆期的孩子,还没有完成“分离与个体化”。于是用各种离经叛道宣誓自己的独立!父母(包括外人)说的对与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和你不一样。
青春期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孩子往往在这个阶段开始逐渐完成与家长的分离,完成自己心里情感上的个体化。
家长处理得好孩子能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主、顶天立的人。
处理不好即使到了三十四十岁还在为青春期未能完成的叛逆补课。
幼年时你给她的管束和压力有多大,控制有多强,成年后反噬的力道就有多强。
譬如郑爽。
英国的心理学家克莱尔说过:
父母真正的成功,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爱孩子就爱孩子本来的样子,而不是我们期待的样子;更不能让孩子为家长活,让孩子活成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