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懂弦外之音,品味琴中韵味
“琴棋书画”被誉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大雅趣,而其中,“棋书画”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普通人也能说上一二。唯有古琴,总是给人一种高冷而神秘的感觉。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楚国时期的俞伯牙在山林之中忘我地弹奏时,忽然听到身边有人说:“这巍峨的高山仿佛直入云霄。”
伯牙一听,便转换了手法,此时,他又听到此人说:“这一望无际的海面,浩瀚而宽广。”
此人只是一介山野樵夫,并不精通音律,却能听懂琴音,最终与伯牙成为知音。
可见,学会欣赏古琴,听懂古琴并非难事,只要了解了其中的玄机,任何人都能跨进这个高雅的殿堂。
这本《弦外说古琴》借助大家熟知的生活场景,用通俗的语言为我们揭开了古琴神秘的面纱。
阅读本书,不仅能够从艺术的角度深入了解中国这项传统文化,还能提升古琴的鉴赏能力,让自己步入古琴的美妙世界。
01 不拘文义
传统古琴曲的背后,往往都有一段精彩的典故,如《长门怨》、《胡茄十八拍》等等。
于是乎,许多学琴人便会从典故中寻找情感来演绎古琴曲。
本文作者安葆岩先生深入研究后却发现,越是拘泥于标题文义,越难弹出曲中深意。
原来,中国传统音乐中存在着“同曲异名”的情况,常常会以固有的旋律对新创作的题材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变体。
比如,《秋塞吟》与《水仙操》和《搔首问天》的旋律几乎相同,但曲名和题解完全不一样,那么,若是按标题背后的故事去解读琴曲,反而钻入了牛角尖。
故而,欣赏琴曲是一种艺术行为,不可拘于故事,而要用感性的听觉去感悟它。
02 情境之美
德国哲学家谢林在《艺术哲学》中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其后,著名音乐人霍普德曼也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为何能相互对比呢?其原因,在于“情境”二字。
当作者站在泰姬陵的大平台之上时,望着宽阔的亚姆斯河静静流淌,更远处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
耳边竟然响起了古琴曲《忆故人》。
两者都给人一种空旷、失落之感,而这,就是艺术的相通之处。
03 自然天成
正如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古琴曲也可以有不同的解读。
欣赏中国山水画时,也能找到与《忆故人》相似的韵律之美,其“情境”与在泰姬陵感受的悲凉完全不一样。
那悠闲自在的几叶扁舟,不正是曲调开篇时疏疏落落的泛音吗?那群山起伏,不正是大幅度的上下滑音吗?
这是古琴曲与绘画艺术相通的“形象”,这些形象往往是动态的,它们通过音律的起伏高低、抑扬顿挫营造出不同的情境。
此情境之感因人不同,因时不同。一切都顺其自然,入耳入心,即是最优美的琴音。
真正的艺术,都来源于生活。正如本书一样,没有故弄玄虚的高深,都是贴近当代人的阅读感知。无论是琴师还是听琴人,都能够品出你想要的古琴之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