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小桃树》说课稿
《一棵小桃树》说课稿
邢飞涛
一、 对教材的基本理解
《一棵小桃树》作者,贾平凹。是部编本七年级下册第十九课,教材设置为自读课文。
本文的写作背景是:1976年,为期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终于结束,在这十年期间,无数被时代耽误年华和奋斗机会的青年人开始反思,开始追求。作家贾平凹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托物言志,以"小桃树"的形象来象征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
通过它坎坷的出生、成长到迷茫和看到希望的描述,反映了青年一代在迷茫和探索正成长的真实历程。
文章最后小桃树所孕育所保留的那一个花蕾,岂止是"风浪里航道上远远的灯塔",它更是青年一代胸怀大志、奋起直追、报效祖国的象征。
读了贾平凹《我的小桃树》,不仅为作者清新、而感动。
我们突然发现这些文字背后充满了能量,比如文字背后不断出现的“竟”,那岂止是忘了小桃树,那更是我的人生在迷茫,在彷徨。于是这“竟”字,便有了无穷的力量,是不死的初心,遗忘他,潜藏它,打击它,可终于它是不死的,不死就会复活,不死就会抗争,如此我们便更似乎加深了对风雨中小桃树的理解。于是那个城市便不仅有彷徨,更有抗争,有奋斗,为了梦想,启航必经的涅槃重生。这一切都蒙芽于那个背景。
二、教学活动设计
课标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师生双方与文本的契合程度越深,师生之间的对话水平就会越高越有效。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设置了这样的教学流程。其中活动一——对话桃树,活动二——对话“我”便是逐渐地有层次地进入文本里面,最后的活动三,在文章背景的启示下,我们使对话活动走向另外一个层面。一方面,我们强调扎实地立足于文本,另一方面,我们充分鼓励学生基于自我的生活经验而形成的对文章的个性化阅读。
并且我们努力使这种个性化的阅读不仅仅只停留在碎片化的口语表达层面,努力使这种审美的思考获得一种相对完整且富于美感体验的表达形式,因此我们便选择了集文为诗这种手段来结束这个阅读活动。
三、对师生活动完成度的基本预期。
综合语文学科的活动特点,七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我们设定了 树——“我”与树—树与人生 如此的一种活动方案主问题明确,活动流程由浅入深,由具象而渐入于抽象,且步步不离文本,我们这个方案既有对文章骨架的总体把握且寓有字词甚至标点的细致品读,充分尊重语文的学科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个性审美能力。移步换景,层层深入,一浪接一浪,一浪高于一浪,开场简而走势雄。紧紧抓住同学们的审美注意力,避免单调和审美疲劳。
四、板书及其他
板书力求精简,化龙点晴,基于对文字的理解,我们拟用四个字
桃树·生命
以上便是我粗浅的认识,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