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失去梦想的年轻人
龙华位于深圳的关外,是一个偌大的工业区,也是中国经济繁荣和飞速崛起的一个缩影,著名的富士康、三星等很多大型工厂坐落于此。三和人才市场是一座大型的职业介绍所,每天有无数人推着行李箱背着包来到这里,再经由这里鱼龙混杂的中介被批发到附近的那些大型工厂里成为生产线上的工人。他们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他们年轻,大都没有学历,只有健康的身体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他们基本都是85后们甚至90后,长期高强度的工作,简单枯燥的生活让他们无法忍受,更不屑说老板的辱骂和工头的盘剥,于是他们频繁地跳槽,直到最后只愿意打零工,工资日结,有了钱就可以不工作,不再去想明天和未来,泡网吧,打游戏,没钱了再去工作几天,他们被称为“三和大神”。
以上就是NHK纪录片《三和人才市场 中国日结1500日元的年轻人们》所呈现的,纪录片就是应该把镜头对准那些容易被我们忽略的地方,以及那里的人群,虽然他们的故事没有那些光鲜亮丽的成功人士令人羡慕,足够励志,但同样值得我们关注。
这个周末的上午,出门跑完10公里,送完孩子上课,倒了杯果汁,坐在整洁舒适的沙发上,看完了这部纪录片。
起初我的感觉是惊讶的,对于一个不算富足,但拥有固定住所,稳定职业的人而言,他们的生存状态是我完全没法想象的,每天吃几块钱的面条,一块钱的瓶装水,基本需求就已满足,有时几天不吃饭也是常事儿,他们没钱的时候睡大街,或者在网吧包夜,有钱时可以住十几元一晚的便宜旅店,十几个人一屋,床上是看不出颜色的被褥,时常有臭虫爬过……不到50元钱就可以无忧无虑的过一天,做一天的零工挣100多块基本上够舒舒服服地生活2-3天,人一旦沦落到如此地步,和蝼蚁有何区别?为何不去拼搏去奋斗?这样的生活状态让人看不到希望,也看不到任何改变的可能。
随着拍摄者渐渐深入他们的生活,走进他们的内心,我才发现,对他们的了解原来如此肤浅和片面。
片中采访的几个典型人物,虽然来自不同地域,经历了不同的辗转,最终驻扎在三和附近,但是他们的背景却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全都来自农村,他们的父母差不多是中国第一代农名工,有的至今还在外地打工,他们绝大多数人曾经都是留守儿童,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爱护和管教,也没受到很好的教育,技校毕业,有的甚至是中学辍学,在农村以及周边的小城市几乎找不到工作。
其次,对他们来说,不得不承认,有些门似乎已经永远向他们关上了,这些没有知识没有专长的农村青年来到城市,尤其是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除了出卖体力之外,不可能有其它的机会,现实就是一条巨大的鸿沟,他们再怎么努力也很难逾越,就像片中那个豆浆店老板,他也曾是一名打工者,在工厂事故中失去了一只胳膊,他跟这些90后比起来,形象足够正面,他崇尚个人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也确实做到了,但是在孩子上学问题上,他却一筹莫展,也就是说,这些外来的打工者,对于大城市,永远只能是一名过客,不管是这些大神,还是卖豆浆的老板,他们都不可能成为这座城市的真正的一员。
所以一边是没有任何可能改变的现实,一边是有吃有喝的醉生梦死,得过且过,还用选吗?
其实更深层次的原因,中国变了,经济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们已经不再是80年代的中国,当年这些90后的父母,他们背井离乡来到大城市的时候,已经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心理承受能力,他们那一带劳动者,除了吃苦还是吃苦,没有别的祈求,只要能改变生活状况就好。可今天的中国,人口红利正在消失,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劳动者的价值越来越得到体现,哪怕只是最基础的体力劳动,还是需要有人去做。因此这些第二代打工者们,诉求是不一样的,他们大都也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必定也是呵护的对象,互联网的普及让这些孩子在眼界和见识方面,并不比城里孩子低多少,他们一定比他们的父辈更有自己的想法,更加追求个性和自由。他们注定不他们的父辈更有自己的目标和理想,也更加难以管理。
这个纪录片中,有几处细节让我印象深刻。他们即使沦落露宿街头,依然坚守基本的道德底线,没有去偷抢,没有吸毒。虽然屡屡受骗,但是并没有以牙还牙回报社会,真的是名副其实的大神。
看完这部纪录片,不知为何,让我生出很多的共鸣,按说教育背景、现实境遇和社会阶层都存在很大差异,共鸣来自何处呢?
每个人都有难熬困厄的时候,每到此时,我们都应该扪心自问,人生的意义究竟在哪里?我们应该怎样过完这一生,才算过得好呢?在纷繁复杂的世事里,我们能改变什么?坚守什么?又能帮到什么? 全是终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