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丰收不再成灾(新闻评论)
文/殷勇(作于2013年3月25日)
如何使丰收不再成灾(新闻评论)14日《佛山日报》报道:高明区更合镇苦瓜、白瓜等滞销,价格最低时每斤5分钱也无人要。看到记者拍下的照片,公路两边瓜农丢弃的成堆苦瓜、白瓜;瓜地上,不少成熟的苦瓜、白瓜烂在地里。笔者心中真不是滋味,一叹瓜农艰辛,二叹“市道”弄人。脑子里随即又跳出一句:“市道唔好”。
丰收斗不过“市道”,灾难必然发生。笔者所谓的“市道”,理应理解为市场需求和市场规律。前段时间受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的影响,花都菜农种的生菜烂在地里,连猪场老板都懒得要。这显然都是当代版的《多收了三五斗》的丰收成灾的真实写照。
种植农作物是农民主要生计。这生计向来不好做,除去农活辛苦,还要看天吃饭,这是农民总结出来的经验。可如今盼来风调雨顺,望得耕种丰收,却是丰收遇到了滞销,“天时”输给了“市道”。这是农民遇到的一个看似新而绝非新的老问题。
这让我想起了1996年,学校举行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征文比赛活动。我记得当时写了家乡两农民“丰收成灾”的故事。我对此记忆犹新,不是因为获奖,而是因为我反映了当时农民遇到的一个新问题,那就是“丰收成灾”。至于我在里面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时隔多年,现已记不起了。可如今这种现象不断发生,说明这个老问题到现在还没有得到解决。
“市道唔好”,是丰收成灾产生的主因。如何使丰收不再成灾?我认为关键在于解决好“市道”这个问题。遵从“市道”、理性生产是解决办法。
农民种植要充分考虑市场的需求,避免盲目跟风。供大于求,价格下跌;供不应求,价格上涨。这是市场规律。
农历五六月是蔬菜、瓜果的旺季,碰上风调雨顺,如不是管理不当,丰收应当不成问题。但如果都一窝蜂上,产品必然供大于求,价格下跌甚至滞销,是市场规律的必然结果。
有人说农民整天面向黄土背朝天,对外面的事情缺少了解的渠道,哪里知道什么市场不市场。笔者认为这项工作应该由基层政府来做。帮助农民勤劳致富应当是基层政府的主要职责。基层政府应当在广泛了解市场的情况下,给农民提供一些实际的参考和引导,把农民种植的风险降到最低。
多方面拓宽市场渠道,保证产品销售。笔者生活在顺德,这些天到市场买菜,并没有发现苦瓜、白瓜等烂市的情况。可见有些产品滞销,有时并不完全是供大于求,而是市场渠道不宽造成的。所以一方面农民自身要努力寻求销路,积极自救;另一方面基层政府要帮助农民拓宽市场,谋求销售出路。通过政府牵线搭桥,让农民和相关单位签订产销合同,就是非常好的解决办法。
由于笔者对市场一知半解,所提办法也不知是否切合实际,在这里信笔涂鸦,重在提出一个问题,提供一个思路。具体工作还要靠农民自身和特别是基层政府去做。希望基层政府努力做好这些工作,及时给农民提供必要的、有用的帮助。
但愿农民的丰收都是喜事,而不是伤农的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