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达到学习的目的,不是靠“存储”,而是靠“加工”和“搜索”

2018-12-07  本文已影响13人  007终身学习者李海青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在上学的时候学会了骑自行车,过了几年没有骑,现在骑仍然还能安全上路。可是我们在中学学过的好多概念和定理,在当时考试的时候都能信手拈来,考出不错的成绩,可以确定是已经掌握了这些知识,但步入社会突然有人提出那些曾经熟练掌握的知识,却一脸茫然,感觉特别陌生,这又是为什么呢?

去年夏天,得到组织知识打通关的内容串讲,作为长期在得到听课的学员,因为没有近距离接触过行业大佬而好奇,同时也想增长见识,这次机会不得不说对我很有诱惑力。7 月初我瞒着家人,花了两千多块钱,前去和3000多名伙伴一起聆听四位老师的精彩演讲。

想要达到学习的目的,不是靠“存储”,而是靠“加工”和“搜索”

这次做演讲的老师有李笑来、刘润、薛兆丰、万维钢四位老师,前面两位老师的专栏在一开始我都参与了学习,后面两个也是我决定参加那次线下学习才追加的,是想临阵磨枪,提前把专栏内容做个预习。

因为那是我一次性花费最多的一次学习,也格外重视,听课期间生怕错过什么重要的内容,还不时拿出本子用关键字做笔记,试图回来提醒自己对学习内容做出回顾。紧紧张张一整天,回来的路上累的趴在桌子睡了一宿。到家里拿出本子装模做样想要对学习内容做个整理,结果用了几句话坑坑巴巴就完事了。

为什么骑自行车这件事在若干年之后还能安全上路?而好多纯粹靠大脑记忆,非关乎肢体的、非关乎肌肉的这种记忆,很快的就在你大脑当中消失了呢?原因是肌肉记忆它是把输入和考试评估放在了一起。而普通的大脑记忆是把输入和输出实践分开了,信息进入大脑没有进行及时加工处理就自然消失了。

我千里迢迢跑到上海去听课,有不少被触动的地方,感觉那些观点和认知进了我的耳朵,却没有在头脑里找到可以安放它的位置,仿佛一堆零零散散的宝石进了保险箱,始终没有找到可以发挥它的地方,有时候想拿出来显示一下宝石的珍贵,却又找不到合适的那一块。

我相信有类似体会的不止我一个,但我也相信有部分学霸,可能是对演讲的内容熟悉,并没有刻意去记老师的话,却能对课程内容有做出系统的复盘。

当然这不是一日之功,需要不断日积月累,提前对学习内容有明确的目标,不断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在大脑里就像拼积木一样,逐步搭建成了属于自己的那个知识模型。

房子是由砖块做成的,但一堆砖块不能称为房子;同样系统的知识是由碎片的信息构成的,但碎片的信息也不能称为知识。

学习是认知的基础,认知是一个生产过程,是一个有输入、有输出、有原材料、有终极产品的一个过程,学习从来不仅仅是往头脑当中放置一些新鲜的材料,因为那些东西它不是产品。一个产品,它在生产过程上是一套完整的连续的事件。这些事件连贯起来,就会形成一个真正的认知,而不是你要提高你的认知,不是满地捡石头,而是要盖自己的房子。

认知的本质是输出,尽管输出的时候,它一定要有输入。但学习很容易陷入到盲目增加原始输入,被大量或许有用的闲逛式的学习,去缓解自己认知焦虑。

读书最好的方式是不动笔不读书,最初级的动笔是写批语,高级的动笔是在读的时候,以对方的思想来调取你已有的认知储备,然后来促使你去思考。

所有得到老师一直提醒我们要写下自己的认知心得,甚至留下思考题让我们结合自己的认知,分享个人的思考。也正遵循了“结硬寨,打呆仗”的基本逻辑。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