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乱是一种反动行为?边缘性自杀——性乱!
边缘性自杀,是以寻求快乐或减少肉体痛苦为目的,但是造成了死亡后果的行为;它同准自杀有明显的差异。边缘性自杀有两大类:变相自杀和慢性自杀。变相自杀,如安乐死;慢性自杀,有吸烟、吸毒、酗酒、性乱以及糖尿病人不注意控制饮食……
1.
性乱,有人说,是对维多利亚式爱情的反动。
维多利亚式爱情盛行于18~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1837年加冕)的欧洲。按照维多利亚式爱情的道德规范,手淫是一种见不得人的严重疾病,同性恋是一种说不出口的堕落行为,宿娼或卖淫是一种自甘下流的犯罪行为。
作为反动行为,性乱包括男色、冶游、乱交。
男色,即鸡奸,是男性同性恋性行为的一部分。有数据显示,男性同性恋约有15%实行肛交(西方一度称肛交为「契弟瘟疫」(gay plague)),有30%~35%是相互手淫或口交,约20%只是精神上的结合。因此,不能把同性恋与男色或鸡奸等同。
男色现象的出现,有其社会性、心理性和病理性诸多方面的原因。用心理性原因代替社会性和病理性原因是当今性解放理论的一部分。
冶游,即宿娼或嫖妓(唐代官吏宿娼称为「冶游」,「嫖娼」一词为近年出现于官方文件中),说的是,用金钱购买性伴的行为。倍倍尔就曾说过:「卖淫是市民社会一种必要的社会制度,和警察、常备军、教会、雇佣制度是同样的。」
旧时,冶游,从心理性而言,是双重标准(女方必须守贞,男方可以淫乱)的一夫一妻制的补充。如今,双重标准,应该被扬弃了吧?
乱交,即淫乱,指婚前或婚外多性伴的性行为,为当今性解放理论的一部分。
2.
关于男色,几乎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便开始盛行了,历史不可谓不悠久。
据说,古希腊男色很盛行,苏格拉底就认为同性恋没什么坏处,柏拉图以后同性恋成风。
其实,中国古代文献也有不少有关男色的记载,比如「分桃断袖」,说的就是皇帝同其男性伴的暧昧故事。春秋至汉,历朝皆有最高统治者授男性伴以高官厚禄的记载。魏、晋、六朝,男色猖獗,宋朝更是泛滥成灾。《宋史·五行志》载:「自咸宁、太康以后,男宠大兴,甚于女色,士大夫莫不尚之,天下咸相效仿,或有至夫妇离绝,怨旷妒忌者。」
明代更离谱;天子好男色,官吏好男色,儒生好男色,囚徒、戍卒俱不能免。
谢淛肇在《五杂俎》中分析了男色在明朝盛行的原因:一是,知识分子被文字狱吓怕了;二是,禁妓比禁男色严;三是,平民百姓穷,男色较女色价廉;四是,妻子干预较少。
到了清朝,尤其顺治年间,男娼已公然开业。
…………
资料显示,古希腊、罗马冶游风行,艺妓比一般妇女有较多的自由,开卖身求富的先河。
中国殷朝巫风最盛,并称「巫倡」。战国时期,公私娼妓鼎盛。到了唐代,冶游的风气更加流行——进士狎妓,传为佳话。自唐宋至元明官妓制度历时一千年。清以后为私娼时代。
…………
至于乱交,没有精确的统计数字。如果以梅毒(又称「花柳病」,自弘治末年经葡人由广东传入)的发病率推算,某些少数民族地区相当高,大城市次之。有研究显示,200多年前,内蒙古伊克昭盟有人口40万,到1948年不足8万,皆因梅毒所致。
研究者称,梅毒的传染源不能排除乱交性伴。
…………
3.
古往今来,性乱的恶果都差不多,那就是性传播性疾病(STD)的流行,实质是变相自杀。
性传播性疾病是1983年世界卫生组织通过的概念,代替「性病」(VD)一词。它覆盖的范围包括皮肤性病科、泌尿(外)科、妇产科、内科、儿科。「STD就是一组主要通过性接触感染的传染病;在许多国家,它们是目前最常见的传染,尽管其发病率时升时降,但在总体上正以无法容忍的速度继续蔓延着。」
STD就其自杀性而言,可分高自杀性、中自杀性、低自杀性三种。
高自杀性的STD是上世纪发现的艾滋病,高危人群为男性同性恋者,其次为嫖客与妓女。
中自杀性的STD有经典性病(淋病、梅毒、软性下疳、腹股沟肉芽肿),衣原体感染,病毒性肝炎和皮肤粘膜感染(致死性较高的有生殖器疱疹、巨细胞病毒病、尖锐湿疣)四大类。
低自杀性的STD就多了去了,比如说,滴中病、细菌性阴道炎、加德内拉阴道炎、阴道念球菌病、性病性盆腔炎、阴虱病、费-胡-枯氏综合征、疥疮……
4.
STD的损害是多方面的,比如说,定向性伤害、社会性伤害、躯体性伤害……
别的且不论,单看躯体性伤害,就特别大:并发恶性肿瘤的,有艾滋病、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等;导致生殖能力丧失的,有淋病、梅毒、衣原体性尿道炎等;引起性器官溃疡的,有非淋菌性尿道炎、腹股沟肉芽肿、软性下疳等。
STD,尤其是艾滋病,病死率很高。在病人被确诊后的病死率一年内为36%,两年内为51%,3年内为70%(这还是20年前的数据,现在应该有一些变化)。如果估计到有的人在确诊之前就已经死亡了,那么实际上的病死率就会更高。
患了艾滋病,存活下来的人,仍然有免疫缺陷,容易患恶性肿瘤或重复感染。
5.
如今,互联网改变了生活,也改变了连接性乱对象的方式,但改变不了的是性乱的恶果。
(资料来源:《自杀病学》,何兆雄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