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孔子很亲民:懂变通、不盲从、爱生活、高情商

2020-06-20  本文已影响0人  晴果读书

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记述了孔子一生的政治活动,生动具体。呈现了孔子走下神坛,更人性饱满的真实形象。

1.道理要活学活用,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孔子晚年想入仕,在寻找明君、周游列国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孔子离开陈国,准备去卫国。路过蒲邑时,正好遇上背叛卫国占据蒲邑的公叔氏。

公叔氏知道孔子要去卫国,他不想让这位大贤人辅佐卫国,就派人截住了孔子一行。

跟随孔子周游的这群学生中,有个叫公良儒的富家子弟,自己就带了5辆车跟随孔子。

他高大魁梧,有勇有谋,见老师有难,果断挺身而出,对孔子说:“我当初追随老师一路坎坷,在荒地遇上霍乱,又在这里被人围堵,这就是命啊!我去跟他们决一死战。”

就勇猛地和蒲人打斗起来。蒲人被他的气势震慑住了,既害怕又不想丢了面子,就对孔子说:“倘若你不去卫国,我们就让你离开。”

孔子听到这个条件,沉思了半晌,说:我答应你们,离开这里不去卫国了。

蒲人见天下有名的大贤人孔子答应了他们的请求,就打开东城门,让孔子一行继续出发。

孔子带领众弟子顺利出城后,径直向卫国进发。

直性子的子贡很疑惑,憋了半天没憋住,就问孔子说:“老师,难道君子许下的誓言可以轻易违背吗?”

孔子回答:“如果受到要挟而发的誓言,鬼神是不会认可的。”

子贡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2.懂得学习的要义,不盲从

孔子曾向卫国乐师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了第1曲后,孔子每天都弹奏这支曲子,一连10天没有要求老师教授新课。

学生不急,老师可急了。

师襄子对孔子说:可以进行下一曲了。

孔子回答说:我虽然已经熟悉了这首曲子,但还没有掌握弹奏技法。

老师无语,孔子继续弹琴。

过了几天,老师见孔子还没有学新课的意思,又忍不住说:你现在已经熟悉了弹琴技法,可以再进一步了。

孔子继续向老师解释说:我还没有领悟到乐曲的情感志向呢!

老师觉得他说得有理,就由他去了。

这样又过了几天,师襄子听他的曲子弹得非常好了,就说:你已经领会到了琴曲里包含的志向,可以更进一步了。

孔子诚恳地向老师说道:可是,我还想不出作曲者是个怎样的人呢!

遇到这样执着认真的学生,师襄子只好让他继续领悟。

一段时间后,师襄子来看孔子时,孔子突然神情肃穆、若有所思,随即又怡然自得,一副高远脱俗的样子。

他兴奋地对老师说:我终于看到曲子中的这个人了!他神情黯然,皮肤黝黑,个头很高,眼光明亮且高瞻远瞩,好像正君临天下四方,这不是文王还能是谁呢?

师襄子听得目瞪口呆,马上站起身来,离开坐席,向孔子拜了又拜,满怀赞叹地说:你太厉害了!听我老师说,这首曲子正是《文王操》啊。

3.爱生活、高情商,注重仪式感的美食家

据史记记载,孔子对饮食问题非常重视,最早提出了饮食美感、饮食卫生、饮食礼仪等重要命题,对中国饮食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食不厌精”是孔子饮食观的一个重要观点,所表达的是对实物形式精细化、艺术化的要求,目的是形成以味觉美为基础的食物美感。

他重视饮食卫生与健康合理的搭配。提出节制饮食的思想要求“欲而不贪”。

在先秦时期,肉类属于较为珍贵的食品。而孔子主张“肉虽多,不使胜食饩”就是说肉虽多也不能多吃,吃的量不能超过谷物的量。这实际上是讲到了膳食结构和膳食平衡的问题。

孔子重视饮食卫生,还表现在他所践行的一些具体饮食原则上,例如,食物放置时间长了或者变味了,鱼和肉腐烂了,不吃;食物的颜色变了,不吃;食物有异味,不吃,等等。

此外孔子还非常重视饮食礼仪。即使吃糙米饭和菜汤,也要先祭一祭,要像斋戒时那样虔诚严肃。

孔子的情商很高,和任何人相处都让人感觉很舒服。

和乡邻们在一起时谦恭持重,随和有礼;在朝廷议事时,能言善辩、高谈阔论。和大官们相处中正自然,与小官们谈话则平易近人。

遇到家有丧事的人和残疾人,能收敛面容,深表同情。

他的举止和行为让上上下下的人都很尊敬佩服。

这是司马迁《史记》中记载的有趣故事。

读过之后,你会发现,很多历史人物颠覆从前的认知。

我非常喜欢读《史记》,也常常推荐身边朋友读《史记》,读了之后你才会明白:成功需要智慧,沟通需要技巧,处事需要谋略,人性不能违背……

都说“读史使人明智,鉴古方能知今”。让我们多读点历史,多学点智慧,用千古流传的历史智慧指导我们今天的生活,成就卓越的人生。

有人会觉得原版《史记》是文言文,实在晦涩难懂。我给大家推荐一套白话文翻译的《史记》,既有司马迁的原文,也有白话文翻译的对照,价格还算合理,十分划算。

如果有想要的朋友,点击【看一看】购买!#618好物趋势##文史好物大赏##遇见好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