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论今】重庆火锅与东北乱炖

古诗十九首有“西北有高楼”,汉乐府诗里有“孔雀东南飞”。西北天高地迥,荒凉贫瘠,属充军发配之边塞,聚不住人气,所以孔雀才毅然飞向富庶和平之东南。那么,剩下的东北与西南呢,它们之间斜拉一线,正好是著名的胡焕庸人口地理线:黑河——腾冲。大致为倾斜45度基本直线,线东南方36%国土居住着96%人口,线西北方人口密度极低,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自古是少数游牧民族的天下。因而划出两个迥然不同的自然和人文地域。
沿胡焕庸线,从东北向西南,有两道相似的美食——重庆火锅与东北乱炖——虽然相隔万水千山,穿越严寒与酷热,但点缀其间,遥相呼应,培育出两地各具风采却也相似性很高的人物世情,影响着吾国吾民“去他妈的,活下去最重要”(陈丹青语)的历史和信仰。值得玩味儿。
火锅可是重庆的一张旅游名片,麻辣鲜香,热情翻滚,外地游客千里迢迢翻山越岭,冲着它大快朵颐而来者不在少数。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无论什么食材,天上飞的,地上跑的,甭管荤素长短,都可以一视同仁,一烫了之。在麻辣鲜活的平台上,在觥筹交错之间,我佛慈悲,众生平等。
据好事者考证,百十年历史的火锅,最初服务于码头水手和搬运工人,简单实惠,随到随吃,真正意义的流水席。同在一口锅内,分成若干格子,各吃各的一格或几格,龙门阵打伙摆,萝卜白菜各吃各,各付各的账,互不干涉内政。铁打的格格,流水的食客。那是不可多得的一锅多制时代,象征着引车卖浆的底层社会享有“礼不下庶人”的高度自治。
到49之后,经社会主义改造,火锅登堂入室,早已不见最初的自治、自由格式了,嬗变而来,最普遍常见的是大一统的麻辣翻滚,彰显着多捞多得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为了照顾少许不嗜麻辣的,则有鸳鸯锅和锅中锅。前者把一锅一分为二,像阴阳互抱的太极图,一边麻辣,一边清淡,各自飘香。后者则是大锅套小锅模式,外面的大锅麻辣,中间的小锅清淡。一锅多制的高度自治,缩减为一锅两制。虽一锅两制,井水不犯河水,貌似泾渭分明,却也不乏风吹两边倒的骑墙派,一会儿红汤一会儿清汤地两边捞食。
火锅的吃法,以浓烈的麻辣抹平了食材的个性特点,甭管阳春白雪,或者下里巴人,扔进锅里翻滚几下,捞出来的无非是舌尖上的舞蹈。从营养和健康角度看,那是益处不大的。但考虑到重庆地处四川盆地,崇山环绕、江河纵横,长年潮湿溽暑,用麻辣刺激味蕾和肠胃,自可增加食欲,排除大量体液,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明显有益于这一方水土上的血肉之躯。
如果说成都人不怕辣,那么重庆人就是辣不怕。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怎么办?那就吃火锅嘛。火锅,是成渝两地最大的公约数。
食材混搭,随意组合,让重庆人具有了一份人格的率性粗犷,天不怕地不怕,却又欠缺真正南方人那一份细腻温婉。连花枝招展、风姿绰约的婆娘们,也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通俗点说,远远地打望,重庆女子身材婀娜,一步三颤,女人味儿十足,走近点听其言观其行,个个都是火爆超标的女汉子。她们长着比南方人肤色更好、更精致的面孔,却生就一副东北爷们的性格。一言不合,大打出手。火锅吃多了,焉能不火爆。
能够与火锅相提并论的自然是东北乱炖,也是一大锅荤的素的,热气腾腾地端上桌来。比较有名的乱炖,有“猪肉炖粉条”、“小鸡炖蘑菇”、“猪肉炖酸菜”、“排骨炖豆角”等等。典型的东北炖菜,大多是两两搭配,一荤一素,就像人们常说的“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但更多的是,十来种各色食材的胡乱炖煮,那才是名副其实的东北乱炖。
据说,这种吃法也跟东北极寒的气候有关,也跟游牧民族居无定所,马背上驮着一口铁锅行走江湖的生活习性有关。也许因为火锅与乱炖吃法相似,矮小的重庆人与高大的东北人的粗犷豪气,就有几分罕见的神似。但东北的食材不及重庆丰富,乱炖之乱就远远比不上重庆火锅了。
酒桌行令,重庆人开口一句“乱就乱啊”,或者“乱劈柴啊”,那才是真正的“乱”。酒桌无父子,牌桌明算账,乱了辈分,乱了纲常,唯恐天下不乱的架势。而东北人行事大多仁义礼智,锅中虽然乱炖,言行却大多中规中矩。“咱们东北人都是活雷锋。”
此中差异,除了东北最早被日俄殖民,得近现代文明浸染之外,很可能是因为东北资源相对匮乏,需要有序的安排和合理的分配,真乱了的话,问题多,麻烦大。因此可知三十年前的东北老工业基地被后来的改革,改得惨不忍睹,至今奄奄一息。
而重庆山不转水转,水不转山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资源相对丰富,勇于乱,不怕乱,乱不怕。——与其说“乱成一锅粥”,不如说“乱成一火锅”——所以才承担起了陪都那一段“苦撑待变”的历史重任。
华夏文明自古讲究“正南齐北”的秩序,坐北朝南,南面而王,北面称臣,似乎只要理顺了南北关系,就已经治国平天下,格局稳定万事大吉了。但是,很多时候决定南北命运的却来自于冰窖似的东北与火炉似的西南,它们牵制着板板正正的南北结构的稳定。比如清军入关,导致明朝灭亡。比如民国迁都重庆,赢得了抗战的最终胜利。就像乱炖与火锅那样,不循规蹈矩出牌,风行开来,不但改变了国人口味和肠胃,还顺便改写了华夏历史。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纵观这两个地区的治与乱,可预判整个神州未来形势的基本走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