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阅读的那些事儿
作为学习的后进生,在讲座开始前,读到了郝晓东老师的微信文章《为什么你的微信公众号文章阅读量低》,立马一一对应,“文章价值低、文章缺乏趣味、文章不容易读懂、”这三点原因已然中标了前两点。
不禁大呼:难怪!难怪!呜呼哀哉!
看着大家开通流量主,有了微小的收入,我也很想加入这一行列。但前提是有500人关注微信,可是,感觉很努力了,还是只有260人,距离目标还有很长十万八千里。
此时,爱人的一句话,让我幡然醒悟:你的文章不是大家想看的。
认真反思了下,确实如此,文章要想被关注、被转发,得到更广泛的传播,需要有以下几点特点:
1.提供“干货”
2.有读者意识:我希望读者阅读后有什么收获
3.符合读者的认知
4.文章有趣味
我都不具备,那到底该怎么做呢?带着这样的困惑,我陷入了思考,今天的讲座到底该怎么写呢?
或许是我的呼声得到了老天的呼应,真的来了一场精神盛宴,让我不知从何写起。
我能说早上的内容听不懂吗?
不得不说事实是真的听不懂。
谌洪果老师带来的讲座主题:《患难生忍耐,忍耐生性格——安徒生<坚定的锡兵>解读》
这是一场关于勇敢与坚定的主题研讨,用了很多互文,很多圣经上的内容,确实如老马校长所说:这人好厉害,阅读好多内容,好会思考。让我只想说,太深奥了,我听不懂,也告诉我文本解读一定要多读书,才有办法进行哲学的思考与启发,引经据典,建立链接。
其实,这就像老干所说的”前见”,和昨天他提到的“偏见”呼应,一个人的“偏见”是不停在已有的见解(简称前有)的基础上发展和形成。
我读懂了要文本细读,要读懂作品的背景,学会勾连已有的知识。
感受都写完了,不得不来段作者介绍:
谌洪果(1974年5月-),四川西昌人,博士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西北政法大学法律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副教授。
著有《哈特的法律实证主义:一种思想关系的视角》,译著《司法审查与宪法》《哈特的一生:噩梦与美梦》及《觉醒的自我:解放的实用主义》,是公民自治与合作计划发起人,2013年12月23日,向西北政法大学提出辞职并发布《辞职公开声明》。(来自百度)
说了这么多,你相信我听不懂了吗?不信的话就看看下面的一些内容吧:
这下是不是信了。看完这些是不是得来一波欢呼声和掌声呢?太难了,都看不懂。
早期听过《小王子》《丑小鸭》的解读,发现已经对谌老师很崇拜了,现在更是崇拜到极致了:真是优秀的人干优秀的活。
下午的课程更震撼。
加入担当者行动公益项目学习,也有了一段时间,直到今天听完了这节课,才明白了担当者行动公益项目的发起人张同庆老师在16年前,发起这个公益项目的心愿。
也让我知道了一个名词“正向阅读”,那什么是正向阅读呢?
正向阅读是一种更重视孩子的个体特点和个体差异,更重视激发和孩子自我肯定的的状态的阅读体验。
这一学习,让我对儿童阅读有了新的体会,面对胆小内向的娃,要让他在阅读中肯定自己,发现自我价值,从而更好地培养他的自我效能感。
我也记住了怎么开展正向阅读的三招:爱、榜样、挑战。
1.足够的爱和安全感
2.给孩子足够的、丰富的、适合的高品质内容
3.结合孩子情况,给予恰当的挑战
最精彩、最令人期待的当属“华山论剑”环节:人工智能时代的儿童阅读与儿童成长
(干国祥、谌洪果、马玲、老马、赖敏利)
高潮迭起,掌声不断,争论不休,真是别开生面啊!
还有很多金句不断涌现:
爱是伪话题
你的理解总是你独一无二的偏见
请珍惜你幼稚的、错误的解读
生活在虚无缥缈的恐惧中,何苦呢?
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判断
像孩子一样学习、探索
你的每一个错误每一个残缺都是你的独一无二的灵魂。
一场精神盛宴的结束,并不代表结束,而是代表新的开始。
梳理梳理这几天的收获,再度出发,加油!
关注个人公众号:伸长触角的小蜗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