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你活到了哪一阶层
半夜,我突然想起李小龙的故事,于是又去查阅关于李小龙的文章。其中有些文字上的描写,又给了我新的感受。我看到一句话: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出于好奇,我又去查阅这句话的出处。
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你活到了哪一阶层于是无意间点到了简书的一篇文章,写的: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写作的三重境界,你到了哪一重?文中有句话说:“而当你不甘心只见到自己,又努力又到了一定程度,自然会走进一片新天地。见天地依靠的,就是大量的阅读和输入,进而不断改进自身。”这句话和我的感觉很接近。却对后一句心生排斥反应。或者是恐惧反应。
人不甘心只见到自己时,便产生了欲望,那种欲望是贪图满足自我的。那种欲望会催生人们急功近利,它的意识里传递着快速满足自己的信号。我们的贪婪和欲望总在这时,趁着正念消极或不集中时乘虚而入。
“见天地依靠的,就是大量的阅读和输入,进而不断改进自身”这句话听过很多遍,在获取不同的精神渠道,灵感渠道里,听过很多这样的传递。也包括科比的曼巴精神,以及著名的凌晨4点。可是你会发现,并不能轻松做到别人的精神。而做不到时,你会在对比中产生责备情绪。这个情绪阻碍你继续学习。
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你活到了哪一阶层“见天地依靠的,就是大量的阅读和输入。”当又一次遇见这样的话,遇见这样的精神时,我的大脑仿佛在翻译:“你要成功,你必须去看大量的书,去学习,有更多的输入。”另一层意思是,如果你不这样做,你将无法获得你要的成功。这样类似的精神,如同权威。如果我们服从并效仿它,将得到确定感。因此我们才去寻找它、听信它、模仿它。
不久之前我曾在克里希那穆提的《生命之书》看到这样一段话:“我们总是怀着恐惧和希望在听,我们总想从别人那里得到启蒙,而无法靠自己去觉察和理解。从不检视一下为什么会渴望找到一个能指导我们的人。”
那时我还体会不到何为“怀着恐惧”,大概就是:“如果你不这样去做,你就无法获得成功”,带来了恐惧。但我们怀着的希望仅仅只是看到别人获得了。
今天看到这句:“见天地依靠的,就是大量的阅读和输入”时,我才突然领悟了克里希那穆提的那段话。前几天,我还在想,但并没有答案。
很多东西,总会无形相遇,但前提是,你对此有所上心。带着疑惑去生活,总会产生思考的答案吗?
阅读大量的书籍也好,凌晨4点起床也好,我想我们必须是靠自己去觉察和理解。心里突然一闪而过:“每做一件事,应该是我应该这样做,我想这样做,而不是科比告诉我该这样做,某某书籍告诉我该这样做。”也不是模仿着他们的精神去勤奋刻苦,也不是创立一种精神来约束、要求自己。我们不应听了他人说的如何努力学习,而努力。也不应该听了他人的大量读与听,而去阅读与学习。也不是看到他人付出多大努力学习,我也如此。
因为不忠于自己的想法,最终都会因为某种原因而选择放弃,行动或被迫中止。
在查阅李小龙的文章中看到一句话:“ 所谓成熟是指自我最深的觉悟,而非以做观念上俘虏”。
其实写那篇文章的作者,说的话是对的,我们都会赞同。但那是作者的感悟,是作者体会出的精神,也许那早已成为作者人生路上启发他付出的的精神。也如同科比的凌晨四点启示着我们,时间还可以这样使用。
可当我们逼迫一个不愿意早起的孩子凌晨四点起来学习,他可能会崩溃、抵抗以及敷衍,而不会有最佳的效果,时间不会因此被他珍惜。
我渐渐明朗,为什么我不能做到像他们说的一样多阅读,多看书。当时买了很多有用于专业的书,结果大部分没有翻阅,我没有阅读习惯,向来只被好奇心引导着去看书。有一次看到豆瓣写的短篇,引起了我的好奇,我也能一口气专注看完。还有一次去图书馆,看到四本名人系列的故事书,觉得这书有用,值得看,于是借来了,大概有1个多月了,还没有看完一本。
因为我觉得有用,看了对自己能有启发。所以最后没有看完。如同上面所讲,不忠于自己的行动,最终会放弃。还有一些书,买来了,根本没有翻阅。当时认为“有用的书”。好像买来了,只是图一个安心,一种“假装有在努力与付出的样子”。
最终行动都会被迫中止。
在没有答案之前,我也在想,是否内心太安逸了?才没有拼搏感。不对,我们都焦虑于拼搏,才去寻找如何拼搏的方法。
内心的矛盾最后告诉我,一切从心出发,完全听命于自己,忠于自己。成功有一套它的公式:勤奋+天赋(擅长)+汗水+时间=成功。这像李小龙的截拳道哲学,勤奋、天赋、汗水、时间,都是不同门派的技术,它没有固定的勤奋要有多勤奋,勤奋到每天凌晨三点吗?也没有固定的流满多少汗水?有时间吗?1万小时定律?还是给自己一个成功的时间表?截拳道强调的是无形,没有固定的套路与招式,根据对手来调动自己的大脑与身体。
写到这里时其实有个小插曲,我在查阅李小龙故事时,也是为了有所启发,很多文章写到李小龙对哲学有很多研究,我在想:也该去研究哲学吗?
我在反思,大脑是不是习惯了听从“权威”?只愿意跟随别人的脚步?不愿意去思考自己该怎样做?不愿意去思索自己的路?还是认为那是成功之路?还是捷径之路?在追随之前我应该问自己:我喜欢哲学吗?我为什么要研究哲学?
无论是科比的曼巴精神也好,还是截拳道哲学也好,只是单纯吸收、观看,一切会在一个合适的时机里给你属于自己的解答和灵感。但完全的效仿,是不应该的,是吗?他们的精神不是要教会我们什么,而是为了启发我们,不要沉闷于此刻的生活中,启发着我们去寻找自己生活的意义。他们的精神不是要教会我们怎样努力和努力的方法,而是启示我们不要贪图享乐而浪费时间。
每个人的精神、感悟、见解,都是一种活法。我们就是在这些不同的活法里,找到一份勇敢,接近自己,激醒我们内心沉睡的梦,而敢于追求。
我们要追求的成功,应该是忠于自己的,能调动自己的大脑与身体。结合自身,找到适合自己的努力方式,才是有效的。这算不算是那句话里的“见自己”。
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你活到了哪一阶层“见天地依靠的,就是大量的阅读和输入”,希望有一瞬间,我能写出同样具备付出的“精神”。那样的一句话并非是因为听多了而被写出来,也并非因为知晓这个道理才写出来去劝告他人。也不是因为这样做“对我有用”,而是实实在在的我想看这本书,我想看这本书不是想从里面寻找真理,寻找成功的方法,而只是想看。能写出这样的一句话时,一定是在我实践的路上成为了我的精神,我愿意这样去做的精神,而不是为了成功去刻意做。
我们身上的婴孩本性,越长大,欲望越多,婴孩本性的纯粹渐渐消失了。婴孩本性是没有功利的,他不会被名誉所困。
继续学习,继续反省,去遇见自己。
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你活到了哪一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