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棉花帝国|棉花主导的资本主义历史
《棉花帝国》作者:斯文·贝克特 2020.02.29
这本书其实是一个很厉害的姐姐所推荐的,两本帝国——《棉花帝国》和《季风帝国》都是她学校的教授所写,两本书她都强推。尽管帝国描述的时期有个大概概念,但是看这本书其实确实有点吃力。当然,部分翻译是真的让我吐槽,增加了理解的难度。在这次阅读的过程中,也尝试使用新的方式进行理解和阅读,为序及绪论中“为什么是棉花?如何造就了这个棉花经济?棉花经济与全球化的关系、机制、动力是什么?”的提问寻找答案。
这是一本主要讲述棉花在资本主义起源的故事。比起以前在历史书中对工业革命的介绍,《棉花帝国》则以棉花为中心,以14章的篇幅为我们细细讲述这一产品怎么从各种商品中脱颖而出,一步一步通过各种网络组合、调整,从起源地走向非起源地并得到繁荣成为各国重要的工业产业,然后再回归到起源地。书中篇章和时间线索实际上对应了作者和译者对于三种资本主义的描述:战争资本主义、工业资本主义、全球资本主义。
一如既往,网络、信息、资源、资本、市场这些依旧是商业的核心。跳出局部的血腥,其实每个商人都是在为自己大小事业而不断奋斗。世界的变化一直存在,可能只是很缓慢,可能只是一点点的创新,但是这些变化最后成为了整个历史改变的推力和加速器。对于自己本身,则还是该多学习多思考多适应。
棉花这一主要种植在南方的作物,易种植,生命力顽强,能够在全球大片地方存活。其果实容易清洗、易加工、防寒保暖、耐用、易保存、易运输。除了一般的制作成衣外,承担着的社会分层、宗教祭祀、馈赠礼物、交易媒介、装饰包裹、医疗使用等用途。这些良好的特点让棉花从众多产品脱颖而出,成为全球化网络组建的核心,主导着当时资本主义的发展。
基于地理位置和羊毛制造的历史,意大利北部很早就登上了世界的舞台。然而,在随后的大航海时代,水路的大力发展才真正让世界性工厂展开了篇章。为了寻找更多更便宜的原料,为了寻求更大的消费市场,制造商、贸易商、政府在帝国的力量下,以帝国扩张、暴力掠夺、争夺劳动力、殖民化控制、军事化贸易等带有血腥暴力成分的手段,保障了生产的顺利进行,沉淀了资本,也衍生了战争资本主义。奴隶制、对原住民的剥削、帝国扩张、武装贸易、众多企业家对人民和土地主权的主张正是“战争资本主义”(war capitalism)的核心。制造商、贸易商、种植者、消费者等角色在相互联系、纵横交错下形成繁荣的棉花帝国,并使棉花网络在世界范围内铺展开。
工业资本主义的起飞和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力量。工业资本主义是由强有力的国家塑造的,而国家拥有强大的行政、军事、司法和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如保护主义、压制、新体制、新结构等这些对资本家、商人有利的要素都需依赖一个强大而稳定的国家。国家为本国棉花工业化提供帮助,棉花经济的效益也反哺了国家的经济,两者相互促进发展,愈来愈强大。此外,对于原棉种植和纺织工的劳动力获取,也需要依赖国家力量压迫下进行。
在基建、行政、司法、贸易、金融等帮助下,基于奴隶制获得足够的劳动力,以欧洲为中心的棉花网络整合调动了全球的网络,打通了从原料原产地——加工地——消费地的网络通道。正如历史书所描述,列强凭借棉花经济的规模化力量,有效的降低了棉花的成本,提高了其经济利润,侵入了原棉起源地,摧毁了当地大部分的纺织业,冲击着当地原本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导致纺纱业工人失业和推动他们成为种植者。大概人们也万万没想到,越是被入侵当地市场,越是推动他们国家成为其棉花原料的生产国及消费国。
“全球资本主义”则用来描述19世纪后期欧洲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对非西方国家的侵入到20世纪中叶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这一时段的资本主义。在南北内战时,世界各国也在探索没有“基于奴隶制”的棉花种植者的世界是怎么样的。劳动力的受限,本地化推进效率不高,各国基于国情和别国经验不断地探索新的机制。棉花种植地也兴起了基于民族主义的爱国工厂争取与发达地一争高下。
随着经济危机的爆发,其他工业化制作商品占据更高位置,工人力量的崛起,劳动力的立法保障,这些都不断冲击旧棉花帝国,曾经站在大西洋贸易中心制高点睥睨着全球网络的利物浦棉花交易所宣告关闭。全球棉花的繁荣又重归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