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散文》

【250524】乡韵 ‖ 石寨听风久 乡愁染流年

2025-05-23  本文已影响0人  YangSiR说

群山绵延,苍翠如黛,地处浙中偏南的缙云县岩下村便隐匿于这片幽谷之中。

在海拔600余米的峻岭间,200余幢石屋倚山而筑,墙壁斑驳,苔痕漫布,仿佛是山石的延续,又似千百年前匠人手创的诗章。

昔日,这座“石头村”宛如养在深闺的遗世孤岛,而今,古朴原始的石居风貌引得远方游人纷至沓来,或探幽寻古,或静心洗尘。

在这样大好的机遇中,古村找到了新的方向。尽管它依旧沿着山水的脉络,守护自然的馈赠,同时吟诵着新一曲悠扬的田园牧歌。

云中石寨

岩下村,因依偎在苍岭岧峣的“百丈岩”下而得名,如同一块历经沧桑的古玉,在山间流光里散发着沉静的光辉。

尚未踏入村庄,远远便望见一泻千里的瀑布,自712米高的百丈岩顶端飞纵而下,银练般披崖垂帘,跌入翠谷,声如雷鸣,水花四溅。

穿过溪流,封溪桥静卧其上,弯弓般的石拱巍然不动,是村中的地标。远处,石屋呈点状散布山间,与流水、古树、劲竹相映成趣,宛若一幅灵秀的山水画卷。

岩下村在网络上有个广为流传的别号——“石头村”。山石砌筑的房屋倚坡而建,疏密有序,路面、台阶、桥梁皆就地取材,清一色用石头构筑,外表粗犷,冬暖夏凉,让人有回归自然山野之感。简洁的建造手法既显朴素粗犷,又暗含浙中南山地村落独特的文化韵味。

或许是得益于石材的坚固耐用,岩下村的众多民居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200余幢石屋中有28处古民宅,以五间、七间、九间排屋及十九间、廿间头四合院式建筑为主。村里最古老的建筑“朱氏宗祠”可溯至清代康熙年间,三进两院,内部建筑功能完善,与古祠堂、古寺庙、古戏台、古桥梁、古商道,共同构成石居形态景观体系。

村中长者常在石阶上席地而坐,慢悠悠地抽着旱烟,讲述着古村的往事。年少的游客则沿溪打水,清脆的笑声在山间回荡。穿行于石巷间,能清晰感知先民“以石为语”的生存智慧。石材不仅构成抵御山间风雨的屏障,更经由拱桥的流线造型、院落的递进格局与墙体的天然纹理,实现从实用价值到美学意境的升华。

一块块古石,如一张张泛黄的书页,记录着岁月的流转变迁,承载着古村的荣光与梦想,传承着悠远而深长的山居文化。

古村绽放

岩下村“出圈”,与一部热播影视剧密不可分。

2017年,电视剧《鸡毛飞上天》播出后广受赞誉,岩下村作为取景地之一,也登上了杂志、央视,并因此广为人知。

此后的村口广场,总是车流不息,人们穿过古桥,涌入这片石头的世界。有人挎着相机,寻觅剧中熟悉的场景;有人架起设备,在百年红豆杉下直播村中的烟火气;还有记者挎着帆布包,穿行于青石小巷间,捕捉每一个转角的故事。

这是村庄厚积薄发的结果,也是岁月沉淀后的如期绽放。他们不再偏安一隅自给自足,而是逐步转型为集农、文、旅于一体。高山蔬菜、毛竹产业、写生基地、“石头村文化”“农耕文化”……这一系列布局,为村庄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保护性开发,不是简单的修复与利用,而是对历史的敬重,对文化的延续,对未来的承诺。

为了保留古村的原始韵味,村中的修复材料均取自溪涧、山间,石料粗粝,与村落本身浑然一体。石巷依旧狭窄幽长,石墙依旧斑驳厚重,仿佛在向每一个踏足此地的人低语,讲述着千百年来的岁月故事。正因如此,岩下村才得以保留独特而原始的魅力——一种沉静的力量,穿越风霜,直抵人心。自此,古村有了现代乡村的样貌,也让每一个清晨与黄昏,都成为安居乐业的真实写照。

变与不变

岩下村,有美景,但不止于美景。

作为多部热播影视剧的外景地,这里也吸引了“石村小月”“黑椒葫芦娃”等众多某音网红前来采风创作。

人气的聚集,让昔日远走他乡的岩下人纷纷返乡创业。2014年,在外打拼多年的朱群芳带着一家人回到了故乡,将自家老屋改造成餐馆,成为村里最早一批餐饮从业者。在村里,像朱群芳这样回村创业的例子,是很多见的。

村中的“石头小屋”尤为引人注目。屋内摆满了形态各异的溪石,有些小石组合叠放,或似山峦叠翠,或若小桥流水,被赋予“石来运转”“逍遥世外”等吉祥寓意。还有一些石头,被巧手挖出空隙,填上泥土,布上苔藓,再种几株多肉或花草,便成了精致的“石上开花”微景观。这些创意十足的作品,正是村民巧妙融合自然与灵感的结晶,吸引着远道而来的游客驻足欣赏。

桥头旁,石屋下,穿村而过的溪流两岸,随处可见售卖农家特产的摊位。古法制作的豆腐乳醇香浓郁,本地自产的茄干、菜干、番薯干风味独特。摊位旁放着二维码,游客自扫自取,明码标价,诚信为本。这一幕幕,既有古村的淳朴气息,又融入了现代的便捷科技,仿佛在向每一个到访者传递一种跨越时空的默契。

夕阳西下,山风穿过竹林,轻拂石屋瓦顶。村边门外,潺潺溪流奔腾不息,带着古村的新故事,奔涌向更远的远方……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