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32至少还有话可聊
2018-03-29 本文已影响5人
车马正简
中午吃饭的时候在看《圆桌派》。这一集的内容是讲文青,文艺青年。说来好笑,对这名头的敏感是来自一个对自己很有自信,却害怕被标注为“文青”的男生。文青是什么?
梁文道和马末都说以前的人会说上几句的都是文青。蒋方舟说现在的文青可多着呢,什么伪文青的都潜伏在我们的周围。我想想,为什么前面那个男生说害怕被人标注为文青呢?估计是阅读和写字的量不多,常跟人说自己喜欢看书,怕被人标签化。
走在年龄正发展的现在,相仿的同龄人大多往成家立室、生儿育女,走在一起聊的是奶粉、纸尿裤。同事之间聊的大多会是工作上的问题、另一个同事的八卦。至于读书、写字、电影、运动什么的,能聊到一块的要么是未婚的、空闲的。像我们这样的小镇青年,这种聊天模式发展得更为娴熟。
我不敢说这样的发展方向是不是走向成熟人生的一条路,可是我浅显的志愿不过是直到老来我们能优雅地聊天,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读书、写字、电影、运动。家长里短和八卦的可以有,能想象到手机这头面不改容地聊着聊着爆一句“我孩子昨天考了个零分,气得我用上了所有的修养去不吼”,继而换上轻松的语气说“也只有跑完一圈十公里才能平息我的怒气”。
我们这个年龄最尴尬了,说婆媳关系、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太普遍,怎么说都能吐出一肚子的苦水,聊明星八卦、电影剧场、旅游外出又显得自己太闲了,冲着兼职、赚钱的事上说各人的接受程度不一很难统一。于是说着说着,也就苍白了。往日吱吱喳喳的友谊,一点点随对话框更新沉没到了最底层。所以也很难怪文章开头那个男生害怕被标签化。我们都着急变好,焦虑、浮躁走在同一条路上,至少还能有话可聊。
^Ie�{�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