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 | 撤销 胜过 确认
2018-08-05 本文已影响150人
三四行
有一次打完车,支付完成后 App 弹出一个专项的行程反馈弹窗如下,很快便选了右边那个选项,整个过程太流畅了,一弹二选三提交,没有确认,无法反悔…然而我选错了。
在桌面电脑时代,最普及的应用是文字编辑器,如 Word,WPS 等。这些软件都提供了“撤销(Undo)”功能,快捷键是 Ctrl-Z;这个功能如此普及,以至于出现了“人生没有 Ctrl-Z”之类的习语。
互联网时代,Gmail 等常用的以体验著称的应用,也都提供了类似的功能。
Gmail Undo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单手输入代替了双手输入,组合键几乎消失,“撤销”功能似乎也随之消失,如苹果直到 iOS 8 才支持照片的回收站功能,即30天内删除的照片都可以在“最近删除”文件夹内找到恢复。
但“反悔”的需求依然存在,那么有哪些方式减少这类问题的发生呢?
最容易想到的是弹窗确认
但移动互联网时代体验为王,多一次操作都被认为是对用户的打扰,尤其是弹窗这种强阻断的形式;“减少弹窗”成为不少 App 交互规范的一部分。也有少数例外,比如iOS 自带的“短信”应用采用了这一交互方式。
iOS 短信删除
好一点的方式是延长一步操作步长,第一步用来捕捉念头,第二步以非弹窗形式确认念头
如 iOS 各 App中列表项的删除,通常是第一步左划,或点击左边的“-”减号,第二步选择具体操作;安卓则是第一步长按,第二步选择。
Step 1 Step 2然而以上两种方式都没有彻底解决“反悔”问题,最终还是要提供某种形式的“撤销”才行
比如 iOS 照片应用的“最近删除”文件夹,Outlook 的“废纸篓”文件夹。
那么哪一类的信息或操作,适合前置确认,哪一类的信息或操作,适合事后撤销呢?
- 首先,隐私类的信息不适合事后撤销,尽可能通过前置确认,无误后彻底删除。
- 其次,会对外部世界产生不可逆的影响的,不适合事后撤销;事实上这类操作,即使提供了“撤销”功能,也达不到效果,一个例子如邮件发出后的撤回,几乎是不可能的。
除此之外,尽可能提供撤销功能,而不必增加操作步长。
吊诡的是,以当前 IT 系统的复杂性,产品设计人员可能无法清晰的知道,一个操作会有什么样的外部性。比如开头对司机评价的例子,可能有数个下游系统会消费这个评价,当决定支持“撤销”或“修改”功能时,可能是一个成本非常高的操作。
最新的消息是,打车结束后的评价界面,做了视觉上的强化,来降低误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