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23
黃二、於受等念住(分三科) 宇一、標
【汝復應於四無色蘊,由聞思增上力,分別取相。】
這下面是第二科,於受等念住,就是受、心、法,三念住。前面是說身念住。修這受、心、法的念住,分三科,第一科是標。「汝復應於」,說是你還應該「於四無色蘊」,就是受、想、行、識,這四個蘊是沒有四大的,四無色蘊。「由聞思增上力」,怎麼樣修法呢?由「聞思力」。「聞」:聽聞經論,經論上告訴你了,怎麼樣修這個受、心、法,這是「聞」,就是自己學習。「思」:就是思惟,從經論上學習了以後,你要內心裡面去專精思惟。這兩個力量,「分別取相」,去認識、去觀察,去取得了受、想、行、識的相貌。
【於其三分,發起勝解。】
在三個部份那裡,發起觀察,這個毘缽舍那觀。這一段文是標。下面第二科是列。那三部份呢?
宇二、列
【一、於奢摩他品。二、於無散亂品。三、於毘缽舍那品。】
分這麼三類,從這個三個部份,去發起這個受、想、行、識觀。這是受、心、法這三種觀,三種念住。這是列,下邊第三科解釋。解釋分三科,第一科於奢摩他品。分兩科,第一科是辨修相。
宇三、釋(分三科) 宙一、於奢摩他品(分二科) 洪一、辨修相
【於奢摩他品者,謂若汝心於內略時,起無相無分別寂靜想行。】
「於奢摩他品者」,這位禪師,他從奢摩他來學習,來修行受、心、法的觀察。怎麼修法呢?「謂若汝心於內略時,起無相無分別寂靜想行」,你這個時候,心裡面修奢摩他的止。修止的時候,你心安住於內所緣境不分別,所以叫做「略」,就是不分別。雖然不分別,還是有一點分別,甚麼呢?起「無相無分別寂靜想行」,就現起來無相,在心裡現出來沒有這種十相,也沒有八種尋思的分別,也沒有五蓋的隨煩惱,所以你內心裡面是寂靜住的。這是什麼境界呢?就是一個想、一個行。色、受、想、行、識五蘊,你這樣的無相無分別寂靜,這就是想、這就是行; 你心裡面取這個無相的相貌,取這個無分別,取這個寂靜的相貌,那麼就是「想」。而你這個「取」就是「行」,就是這樣做,這樣做把這個境界能現出來。
【及無作用、無思慕、無躁動,離諸煩惱寂滅樂想行。】
「及無作用」,就是前面無相的想行,就是沒有十種相的作用,那麼這個無相的想行,就現出來了。「無思慕、無躁動」,這就是八種尋思,沒有八種尋思的分別,那你心裡面就不會思慕,就不會躁動。你心裡面有寂靜想行的時候,就能離諸煩惱,就沒那個貪欲瞋恚五蓋的分別。「離諸煩惱寂滅樂」,這時候心裡面有個寂滅的快樂。「想行」,這些事情還是想行,就是無作用想、無作用行、無思慕、無躁動、離諸煩惱寂滅樂的想行。
【於所緣境無亂受等四無色蘊,剎那剎那展轉別異。】
前面的無相、無分別,寂靜的這個境界,這個所緣境,沒有亂,沒有這個散亂的事情。這樣的境界呢,就是受等四無色蘊,就是受、想、行、識,你受無相、無分別寂靜想行,還是受,這是一種受。「四無色蘊」,受、想、行、識四無色蘊,這就是包括了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就是包括這三個念住了。這三個念住,也還就是四種無色蘊,剎那剎那展轉的,你在觀察它的時候,觀察這四無色蘊,它是剎那剎那展轉的變異,前一剎那不是後一剎那,後一剎那又不是後一剎那,展轉的,它在剎那剎那的變異、差別。
【唯是新新而非故故,相續流轉;】
「唯是新新而非故故」,剎那剎那都是新,而不是舊的。第一剎那照第二剎那說,第一剎那就是舊了,第二剎那就是新了; 第二剎那若是對第三剎那來說,也同樣是有這新舊的不同。但是呢,它都是剎那剎那的,如果第一剎那沒有滅,它繼續到第二剎那呢,那麼第一剎那就是舊,第二剎那也是舊了;或者這麼說第一剎那是新,第二剎那就是舊了。現在不是,剎那就滅了,滅了又生,所有生的剎那都是新,它沒有停留到第二剎那,所以都是新的,而不是舊的。「相續流轉」,這是剎那剎那的生滅變化,雖有生滅,但是還是相續的、相續的變化。
【汝應於此,如理思惟,發起勝解。】
你應該對這個受、想、行、識,「無相、無分別、寂靜而住的受、想、行、識,相續的流轉」,「汝應於此,如理思惟,發起勝解」,思惟它是無常的,那就是受念住,就是心念住、法念住了,這是修無常觀。本來是觀心無常,現在通通都是無常,受、心、法都是無常。
洪二、結內名
【如是名為:於內受、心、法,修循受、心、法觀。】
這是結名,總結它的名稱。你若是這樣的修行呢,這就叫做於內受、心、法,修循受、心、法觀。
(2019.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