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不识字文海里的一盏明灯随笔

歪嘴读红楼

2019-07-14  本文已影响0人  老李飞刀

《红楼梦》在中国,说是无人不知也不算夸张了,因作者托言顽石记事,又名《石头记》。开卷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自承“真事隐”,即“将真事隐去”,又云“假语村”,即“假语村言”,又有“梦幻”二字,开篇即托炼石补天神话,大荒山、无稽崖上一块顽石,无才补天,幻形入世,敷演出一段故事,极力宣称故事的荒诞无稽。但字里行间又透着种种不甘。

看香港老电影,经常有这样的情节:一个人眼神悠远的对另一个人说,我给你讲个故事,很多年以前,有一个小孩,经历了种种磨难,要么成佛,要么成魔。看电影的人心里非常清楚,这个人是在说他自己。

我读《红楼梦》,依稀也有这样的感觉。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佛家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沉迷苦海,自然无法自拔,因此需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我以为,《红楼梦》就是作者看破、放下之后,以真实经历为蓝本写成的一本书。不然怎么能在如此广大的背景下把所有的细节都写的这么真实,读来仿如亲见?让我不禁想起来一个故事,有一个人极擅长做泥人,栩栩如生、摄魂夺魄,原来他做泥人是以活人做胎的。

总得找一点证据。

第一个证据就是上面引用的那句,“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这句话里面有一个字至关重要:“借”。将真事隐去,借通灵之说。明明白白,不需多加解释。

第二个证据,第一回之前的《凡例》中有一条脂批:“何非梦幻?何不通灵?作者托言,原当有自。”脂砚斋其人非同小可,有叔侄说,有友朋说,都是关系极密切的人。后经周汝昌先生考证,脂砚斋实为曹雪芹的一位红颜知己,且在曹家势败以后一直陪伴左右。我深信其说。“作者托言,原当有自”一句,把如鲠在喉,吐之不忍、不吐不甘的心态彻底暴露无遗。脂砚斋为什么不肯吐露实情,却又总是忍不住在侧批中透露一些蛛丝马迹?是不忍心点破雪芹苦心孤诣的布局还是另有隐情?这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但是小说中的众多情节,脂砚斋都曾亲历,并在侧批中点明,这是确凿无疑的。

第三个证据则可称为铁证如山,但又不得不佩服雪芹心思之密、用意之深。如此明白,又如此隐晦。如此运笔,古往今来唯雪芹一人。

第一回第一句,“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细谙则深有趣味,待在下将此来历注明,方使闻者了然不惑。”这句话里面的“近”字很容易被人忽视,而一旦注目于此,不免有五雷轰顶、石破天惊之感。“近”非“是”,用粗浅的话说就是:“这件事说起来貌似荒唐。”隐而不说的下一句自然就是“实则不荒唐”!

“待在下将此来历注明,方使闻者了然不惑。”正应了那首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真也好,假也罢,百年之后,任人评说。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世上痴人无数,何止雪芹一人?

又及:此文是一个发端,希望能坚持下去。不管后续如何,都要感谢鼎峰兄弟,一句妙绝的建议,有如推开了一扇门,外面是一个新鲜的世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