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作专题精选好文 一家独行生命象花一样绽放

怎样写出好故事?

2021-03-13  本文已影响0人  彼岸晓吾_5c83

写出好故事,是每个写手的终极目标,值得我们花费时间仔细研究。

罗振宇引用了一位专家的话:”未来只有三种职业,一种叫程序员,第二种叫客服,第三种是写故事的人。“

写出好故事,首先要搞清楚两件事,第一 什么是好故事?第二 故事和小说的区别是什么?

所谓好故事就是把一件事讲得圆满,讲得生动,能带着读者一起嗨,就像从过山车上冲上冲下,又哭又笑,激动不已。一个故事成功的关键,在于主角能让读者产生情感上的共振,让读者觉得自己就是那个主角。一句话,好故事要与读者的感悟和生活联系起来,能迅速产生代入感。

故事和小说的区别在于:故事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中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和连贯,而小说的重点是塑造人物。小说可以展开大篇幅的环境描写,而故事如果这样写会使情节停滞,这是二者的区别。但小说无论长短,都以“讲故事”为使命的方式存在着,而“故事”的讲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小说的成色和形态。我个人认为,小说是故事的更高级形式。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故事是WHAT,就是发生了什么事,小说是WHY,就是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

今天的重点是讨论写出好故事,小说以后有时间我们再深入探讨。

第一部分 写出好故事的五个步奏

01 故事主体搭建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一个故事开了头,后面却写不下去了,这种情况往往是我们没有提前构思好,就开始冒然写作了。

所以,学会设计故事线是第一要事,先将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背景简单描绘出来,再将故事的起因,经过,以及结果写出来,形成故事的主线,之后再填充内容。

当我们完成了故事的主线后,再想一下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主题?

找到主题是写出好故事的关键,找到了主题,手里便有了刻刀,在后面修改时,与主题无关的内容就很容易被一一去掉,最后,一个完美的故事就出现了。

这几天看到一个报道,纽约一位36岁的女性,她在指甲店打工,靠着一份微博的薪水攒了二十万美金,她把钱放在银行的保险柜中,不敢存在银行,因为一旦账户上显示她有那么多钱,就需要交大约30%的税。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很多人选择呆在家里,不去上班,但是她为了给儿子攒钱冒着风险去上班,结果染上了新冠,两周后死在医院。

她死后,20万美金无法打回国内给她的家人,却卷进了一场官司中。

这是一个简单的报道,如果我们想把它写成一个故事,就要有一个主题,比如,她平时如何节俭,终于攒够了20万美金,最后却卷进了法律纠纷。是不是很像莫泊桑的项链?

好的构思会像钩子一样牢牢地钩住读者的注意力。构思又像是一张路线图,没有好的构思,我们在写作时会迷路。

好的情节有四个要素:即主角,目标,冲突和结尾。故事线分主次,重点戏码、聪明设计和转折节点,绝大部分落在主要任务的剧情主线上,旁支人物也可以有惊人表现,但这表现的落点和作用也要体现在主要人物身上,忌喧宾夺主。

一个好故事,最吸引人的就是其中的高潮部分,故事不能没有爽点和爆点。这就需要我们在情节设计中考量,让矛盾冲突、戏剧性的对话成为故事的爽点和爆点,让故事迭宕起伏。

一个根据真实故事改变的电影《怒海救援》,故事发生在1951年,一艘油轮在开往波士顿的航程中,遇到风暴,船体被拦腰截成两段,而发动机和主要设备都在后半截船上,事故发生后油轮开始渗水,船上的工程师预计,油轮将在4小时左右沉没,船上的30位水手危在旦夕。

雷·希伯特是船上职位最高的工程师,他开始组织众人自救,与此同时,马萨诸塞州海岸警卫队派出了救援队开始海上搜救。队长伯尼·韦伯带领着四名警卫队成员开着一艘救生船出发,路上经过几次与巨浪的殊死搏斗,终于找到坏掉的大船。

电影的爆点掐得特别好,油轮停电了,这是一个危险信号,人们感觉很快就要沉入海底时,救援船打开了大灯看到了他们。

整个故事线一环扣一环,直到结尾,让观众紧张得不敢呼吸,这便是好故事应有的样子。

2 高潮设计

高潮部分是故事的中心环节,好结构的秘密是:三幕+两扇门

三幕,就是开头、中间和结尾。两扇门就是,开头和中间之间有一扇门,中间和结尾之间有一扇门。门的设置是为了阻挡,是为了让后面的结局更能掀起高潮。这两扇门会让主角进入到一个艰苦的挑战中或者一个两难境地。

平铺直叙是设计情节的大忌,柳暗花明的戏剧性转折才是故事的命脉。厉害的作家总会给读者制造期待感,但又不会轻易地满足他们的期待,而是不断制造出各种意外,让读者惊出一身冷汗而大获快感。

一个故事中最强烈的场景是其中的高潮,但是达到高潮的道路一定是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

我用另一部电影《男孩与鹈鹕》来举例:

男孩亚尼斯从小失去母亲,父亲在母亲去世后,脾气变得古怪,暴躁。

一天,男孩用母亲留给他的十字架金挂坠,换回一只难看的幼鸟。他瞒着父亲在自己的小屋里,偷偷喂养这只站立不稳的小鸟。他很担心父亲会暴怒,男孩隐约感到拿母亲的遗物换鸟这件事似乎不妥。

幼鸟迅速长大了,成了鹈鹕。亚尼斯教它飞翔,但它却不知所措。纸里包不住火,鹈鹕的事到底被父亲发现了。当父亲得知男孩是用母亲留下的金十字架换了一只鸟后,暴跳如雷,他发誓说要把鹈鹕赶走。

一直不会飞的鹈鹕,被父亲驱赶着竟然飞了起来。它翩跹在天空,划出漂亮的弧线。一飞冲天的鹈鹕,成了小岛上的明星,游客争先恐后地与它合影。

此后鹈鹕成了父子俩的心灵抚慰,鹈鹕最后没有被赶走,却迎来了一场事故,鹈鹕被旅游车撞了,奄奄一息。亚尼斯从此一病不起,虚弱不堪。

大家都以为鹈鹕死了,小镇也因为失去这只神奇的鸟而变得凄凉了起来。父亲却瞒着孩子治疗着奄奄一息的鹈鹕。

一天,大病初愈的亚尼斯尾随着着父亲来到海滩,看到父亲像企鹅一样迈着步,教刚刚痊愈的鹈鹕扇动翅膀。

影片在父子相拥中结束,鹈鹕在一旁“嘎嘎”叫唤,迎来了激动人心的一刻。随着鹈鹕恢复了健康,父子俩人也打破了隔膜,重新变得亲密。

一波未平, 一波又起, 一波三折。

跌宕起伏, 柳暗花明, 峰回路转。

这部电影完美地展示了一个好故事该有的样子。

3 设置悬念

写好故事除了把握故事的节奏,不会一股脑把所有的信息都倾倒出来,还必须保持悬念。

主人公还没出场,已经神不知鬼不觉地吊起了观众的胃口。人们会想即将出场的人是怎样的?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俗话说“话不可说尽,力不能用尽”,讲故事的时候也是如此,你得留下点什么让读者继续追下去,这就是悬念的作用了,目的是让读者继续下去。一个悬念结束了,另一个悬念开始了,一浪又一浪,绵绵不绝。

4 吸引人的开头

现在是争夺眼球的时代,听众也好,读者也罢,都是用碎片化的时间来聆听或阅读的,这个开头一定要先声夺人,一瞬间就吸引住人的眼球,不要妄想去考验读者的耐性。因此,从新奇、反常的角度去精心打磨一个开头是有必要的。

严歌苓的早期作品《绿血》的开头:从学院分配到这家部队出版社一年多,她仍保持初来时的认真与执著。当她摊开这部退过两次的小说稿时,越往下看越是惊愕:小说中所讲述的,竟是一个她本人亲身经历过的故事!

乔怡抑制住心跳,忙回头翻查作者姓名,伹扉页巳磨损,只剩小半张。那老编辑说刚收到时似乎有个姓名,可现在到哪里去找那丢失的半张扉页呢?他回忆了半晌,只告诉她:作者是个挺怪的名字。

这个开头,立刻抓住了读者的好奇心。

5 修改,完善

好故事都是反复琢磨出来的,起初,故事可能不太好,放在电脑里冷冻几天后再去看,就会发现不足,再反复修改几遍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好故事。

修改,让文章呈现出最佳状态,和一个女子出门时保持妆容一样重要,反之,没修改的故事直接发了出去,就像一个不修边幅的女人穿着睡衣走在街上。

怎样确保每次修改后的故事一定比上次好?村上春树有一套很好的方法:每次修改只关注一个领域,比如,第一遍只做删减;第二遍只做增补,给文章增加血肉;第三遍只做语言的润色,之后再调整内容的逻辑和节奏,最后修改到自己满意的程度。

修改时要冷热结合。热改法就是在刚刚写完故事时,就做检查和修改,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及时修改一些不符合预设的部分,对于故事的创作,仍然有清晰的印象,甚至还沉浸在刚刚的情节中,可以感同身受。

冷改法是写完故事之后,让它放置一段时间,或许是几小时,几天,一周不等,再回来看自己写的故事是否有不妥之处,或者在情节的安排上还有可以补充的地方,进一步完善。

什么时候再开启?有作家说:六个月以后再重看,届时想法会比较清楚,以前的作品,经由时间发酵后会给你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原来的困惑随着时间的推移会生出更好的写作要素。

第二部分 写故事必经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仿写阶段,也叫交学费期,这个方法在美国被称作“影子练习”。

海外女作家陈谦说道,她最初就是模仿王安忆的小说,以致于她的处女作发表出来时,大家都说能看见王安忆的影子。

第一阶段主要是养成写作习惯,不过高要求自己。

在这个阶段,很多笔友跳不出小我,始终在小圈子里转悠。

王安忆二十岁时写了她的自传,母亲茹志鹃对她说:“现在写自传有点早。” 多年后她才醒悟过来,一个人最丰富的素材不要随便拿来用,要在最适当的时候写,才会有最完美的表达。比如:《狼图腾》和《静静的顿河》。

我父亲两年前去世了,他去世前几年,我不断问起他当年打日本的事情,我的直觉是,我爸的记忆正在一点点消失,趁着他仍然明白的时候,我想尽可能多一些了解,这也关系到我的根,我的家族故事,以及我的故乡。父亲讲了一段当年鬼子扫荡的事,然后,他老泪纵横,无法继续,我只好停止,但故事的雏形却刻在了我的脑子中。

一天,我读了莫言的《红高粱》,又读了余华的《十八岁的远游》,突然灵机一动,一气呵成写完了《投奔八路军》这个故事。我举这个个例子,是想告诉大家,有的时候,影响我们的可能是两个作家,在仿写时同时成为我们的手杖。

第二阶段:探索朦胧期,对写故事有了初步的概念,但是不能熟练写出,有时想写却不知如何下笔,或者下了笔之后,什么都想说,什么都没说透,像一个刚会说话的孩子,急于表达,以至于失去了逻辑和重点。

这个阶段要学会记录社会现实,写出事件的通讯报道。高频写,持续写,每天写2000字,建立自己的写作流程,建立自己的反馈系统 (素材库)。

这个阶段的练习要注意不让细节失去焦点,始终聚焦在主线上。在此阶段,很多人写的故事不能称为故事,只能说是讲述了一件事情,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故事的特点是变化,好看的故事变化很大。这个阶段要开始练习虚构了。

在这个阶段,很多人容易跑偏,情节推进没有目的,慢无边界。

我在简书中看过一个故事连载,作者写自己小时候家里多么贫穷,母亲怎样坚强地撑着这个家。对作者来说,母亲去世后,所有的童年记忆都变得富有意义了,但对于他人,只是罗列了一长串事情,缺乏合理剪裁和跌宕起伏的情节设计。

真相是:没有人愿意看见赤裸裸的事实,即便你袒露了真实的自己。

目标实现之前的门槛过低,这个门槛指我前面提到的两扇门,很多写手没有这个概念,另外,细节的滥用和悬念的丧失也普遍存在。

这个阶段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

一 不会筛选经历中有价值的内容。这就是为什么有人把自己的回忆性散文写成了流水账的主要原因。

二 筛选出来一个故事,但缺乏想象力,写得像一个纪实文学。在短篇小说创作中,想象力永远比学识重要,但在想象力之前,理性思维是重要因素,那就是客观筛选。因此有人说,短篇小说类似于现实在梦中的模样。

三 无法将自己的经历和别人的故事穿插之后,再加上虚构,使三者融为一体且天衣无缝。

第三阶段:可以写故事了,但是质量不行,没有自己的语言特色,平庸,乏味。这个阶段是最难提升的时期,也会出现瓶颈期,需要大量的烧脑练习。

这个阶段主要目标是形成自己的风格

1.要形成个人的风格,要读和自己气质相近的书;

2.真正影响到一个人风格的,往往只有几个作家,他们的作品一定要精读;

3.若想学透一个作家的风格,最好的方法是也研究一下他所师承的前辈;

4.形成自己的风格大体要经过三个阶段:模仿、摆脱、自成一家。

5.解剖自己,找到自己。

文笔熟练后,一眼看过去,就会与众不同之感。你是否写过一百万字以上,一眼就可以看得出来。这一阶段主要是找到自己的风格,从仿写入手,即使东碰西撞,也要找到突破。

有模版,写作不难,会模仿,一切简单。

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模版,能理清下一步的写作思路,理顺你的表达方式。

最重要的一点是会让你的故事结构更加合理。

第四阶段:写出很棒的故事或者短篇小说。

到这个阶段,我们有了自己的文风,作品的人物关系矛盾纠结、彼此激烈角逐,而这些角逐引发的漩涡和风暴,恰恰体现出故事的“文眼”所在,故事收尾于点睛之笔,言简意赅且韵味悠长。

这个阶段的故事很像小说了,以一当十,以简驭繁,在结构和文字等诸多方面都更加锤炼。

写小说是写故事的高级阶段,练习短篇故事很重要,在短篇小说上深雕细更是一件值得做的事情。要有一种训练有素的意识,并以此来确定要写什么,意义何在。

寻找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片段,并借以界定人的位置和人性的存在。在这个阶段,要多读心理学和哲学,哲学宛如深海抛锚,让我们深刻地认识人性,可以把故事里浮在水面的东西沉淀出精华。铁凝说过一句话:故事是把米做成了饭,小说是把米提炼成了酒。

一个残酷的事实是,这一阶段,天赋变得异常重要。说到底,文学到最后其实比的是一种能量,比的是写手的能量。尤其是那些文学巨匠,就像盖房子必须有四个柱子和几个梁,能量就是起这个作用的。

从第二阶段到第四阶段要坚持精读: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思考这些大师当时是怎么想的?写了什么?以及怎么写的?

第三部分 

以上每个阶段,都要坚持精读,因为精读帮助我们解决以下问题:

1.寻找模板,不断帮你定义出你是谁?谁是你的分母?

2.寻找弱点,找出自己的软肋。

3 寻找出令你难忘的故事,并赋予它意义。

总结,心里有好故事的标准,寻找素材开始打造一个故事,如果手头没有,看看身边人的故事,把他们的故事嫁接到自己的故事中,用第一人称练习。另一种办法,直接开始仿写练习,找一篇自己特别喜欢特别有感觉的短篇故事,开始仿写,写到100篇时,你会发现自己已经可以熟练地驾驭故事了。

最后,故事写好了,写小说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