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每个学生引向兴趣的发源地——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之思考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昨天,是个特别的日子,神木市全域风险区全部解除,终于进入疫情常态化防控状态,神木人的朋友圈都洋溢着喜悦。鲜花与鞭炮声不足以表达大家内心的那一份澎湃之感。
今天,又是个特殊的日子——中秋节和教师节!一个有关团圆的节日,一个有关教师的节日,让大神木人的幸福感倍增。我想大家最想说的还是感恩、感谢、与感动。
节日年年有,今年分外不一样。每年的教师节都会在学校度过,也会在忙碌中度过,可是仪式感十足。今天可以让属于自己的特殊节日依然充满仪式感,我们不妨也收一份来自自己的礼物,也挺好。
同时,隔着屏幕将最美好的祝福送给每一个人,衷心地祝愿大家双节快乐,团圆美满,幸福安康!
坚持走进一页书,记录一页文字,留下自己对教育浅浅的思考、深深的爱。
苏霍姆林斯基说:“读书应当成为最重要的兴趣发源地。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的世界。你可能是在我国遥远的角落里工作,你所在的乡村可能远离文化中心数千公里,你学校里可能缺少很多东西,但是,如果你那里有充足的书籍,你的工作就能达到与文化中心同样的教育水平,取得同样的成果,你不必担心看书会使学生分心而影响学知识。”
作为一名教师,看到这样的文字,温润而充满力量的文字,我们的内心是温暖的。原来,教育水平的最大差别不是校舍环境的差别,而是否拥有充足的书籍,是重要的差别。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始终贯穿着阅读,以阅读为主线、以阅读为核心。对待“难教的学生”,靠阅读、阅读、再阅读;培养学生的智力,靠阅读;培养学生有意记忆,靠阅读;培养学生的爱好,阅读是首要的爱好;塑造师生的文化素养,阅读是精神的第一需要。作者提出,阅读是智力生活的指路明灯,是智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巨大作用。
他说:“只有为你在书的世界里享有丰富而充实的生活的时候,你才能影响学生的思想。只要办法得当,最敏感的、个性最独特的、固执任性的、‘好造反的’和桀骜不驯的学生,也能变成读书迷。用书和智慧去征服他们吧!”
苏霍姆林斯基明确告诉我们教师阅读的重要性,也告诉我们教师思想对学生思想的影响,还需通过在书的世界里享有丰富而充实的生活。难怪,苏霍姆林斯基让教师带着学生去图书馆阅读,并一起分享阅读的体会感受。
他虽然没有明确教给我们如何对待那些个性固执任性的、“好造反的”和桀骜不驯学生的具体读书方法,但是他告诉了我们,书可以征服这些“难教的孩子”。每一个教育者,都会遇到一些“难教的孩子”,他们犹如一个个捣乱的小精灵,课堂上、课间、上学的路上、回家的路上,似乎这些孩子总是那样活跃,活跃到让人头疼,甚至让人郁闷。
写到此,我的心里真的有一种“拨云见日终有时”的感觉,我为能在自己认真对待教育的时候,读到了这样刻骨铭心的语言而欣喜,而庆幸。毕竟不是每个教育者都有如此的好运——与书籍“幸会”。
这样的语言、这样的文字、这样的书籍、这样的阅读,虽慢,但是,“慢”总比“停”好多了。所以,慢是一种深耕,是一种深化,是一种深思,更是一种“深虑”。
“你不必担心看书会使学生分心而影响学知识。”课堂上,我们偶尔会安排一些时间让学生来读书,但与此同时,我们的内心会发虚。这样占用课内时间进行课外阅读,会不会让学生的学习质量受影响呢?读到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我的内心里对阅读更多了一分从容、淡定,还多了几分教育的力量。
如何深入研修阅读,如何实实在在将阅读带入课堂,这是一个让人深思的课题,更是一个让人深度研究的课题。马上开学,我将如何让这些宝贝们愉悦地学起来,如何做让他们喜欢我,如何教让他们迷恋语文,如何阅读让他们从此爱上阅读,一发不可收拾呢?
反复追问自己、反思自己、反复阅读书目、反复走进苏霍姆林斯基的书籍,似乎答案不够明了,但是这种教育理念已深深刻入我的心里,融入我的血液,一点点一点点地汇入自己教育素养的江河大海。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记住,任何爱好如果不触动思维、内心、灵魂,就不会带来益处。对书的爱好应当成为首要的爱好,这种爱好应当终生保持下去。”
如何才能触动一个人的思维、内心、灵魂?没有根植于思维、内心、灵魂的感受,何来被触动!没有根植于思维、内心、灵魂的触动,何来触动!
阅读爱好的培养,于学习而言,或许有“一发牵动全身”之功效。“冰山一角”下面的支撑是整座冰山,正如一个人外在形象来自于他内在的全部素养,学习也如此,阅读更是如此。
把每个学生引向兴趣的发源地——阅读。如何引,如何做?我们一直在思考,一直在学习,一直在实践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