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龙华陈孝女祠

2024-03-08  本文已影响0人  昇夫

下午一点的样子,从显岗水库边上的黄田古社离开后,便骑行往龙华陈孝女祠。陈孝女祠在龙华大道边上,正好是回返的路线。

之前骑行博罗,多次经过陈孝女祠,都未停下去看过。今年春节期间,“东江”大哥在文中写到龙华镇各村在陈孝女祠买灯的热闹情景,这次顺路,可以一起去看看。

陈孝女祠前的牌坊

据了解,陈孝女祠始建于南朝梁武帝萧衍时期,距今已有近1600年历史,历代有重修。据《博罗县文物志》载,现存建筑为清道光八年(1828)重建。为四进院落。第一进是头门,门顶镶嵌“陈孝女祠”石匾。第二进是过殿,殿正中上端悬挂“孝持家国”木牌匾,它是清代重修后保存得最完好的题匾。第三进内奉陈孝女塑像,塑像两边有梁武帝御笔题的一幅对联:感藕生莲为孝女,化蜂护国作忠神。第四进供奉吕祖先师,祠内保存明代红石雕刻花瓶二个。

陈孝女祠属全真派道观。1985年被博罗县政府列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华大道西路旁的“孝义之门”牌坊,可以说是陈孝女祠的山门了。由孝义之门直走二十来米,就到了陈孝女祠的正门前。门前香火缭绕,正门关闭,提示由右边侧门入内。祠内如前文介绍,四进格局,构造精巧。

主要注意到三进殿中供奉的陈孝女塑像。望上去,让我想到在巽寮湾天后宫中所见的妈祖威仪。陈孝女的功德故事,上文提到的对联正可说明。上联说的是取藕救父的孝举,下联是说她死后显灵化蜂救国。至孝与救国,使陈孝女声名远扬,当朝梁武帝闻孝女事后,封陈孝女为龙华护国庇民夫人,命广州刺史前往龙华建祠、塑像,表曰“龙华孝女”。南汉开国时(917)又封为“昌福夫人”。至宋淳祐四年(1244),再被朝廷追封为“孝诚英烈,龙华感应”。据《博罗县志》载:在清代,每遭遇水旱疾疫,乡人都会到陈孝女祠前来祷告。千百年来,陈孝女的奉孝思想行为在民间根深蒂固,在当地形成孝文化的地域文化特色。

据了解,陈孝女(504-536)历史上实有其人。据《惠州名人》,陈孝女名妙圆,因孝顺父母,被人称为“孝女”,南朝博罗县龙华张善村人。父母无子,只得孝女。她从小贤淑,四岁通典,能通大义。7岁,父亲得病,孝女勇潜藕池,取藕疗父病。长大后矢志不嫁,奉养父母。直至父母先后去世后,捐住宅为龙华寺,以上下田为寺田,然后端坐而逝,时年32岁。

陈孝女让我想到车村姚夫人庙的姚夫人,姚夫人也是孝,贞烈跳崖,托梦救驾,故事与陈孝女有些类似。陈孝女,妈祖,姚夫人,是我所知道的惠州地区三位有影响力的被世人供奉的女性。

参观的时候,祠内有多位妇女在折元宝,围坐确似家常。有一道士师傅在案前“哦哦啊啊”吟唱,不知是做什么法事。我所见的,如元妙观,九龙峰谭公祖庙,陈孝女祠,信奉的都是道教,罗浮山的冲虚观大概也是。而我家乡的寺庙,多信奉佛教。

并没有多看什么,因为对建筑、道教等相关我也不懂。除了看热闹,主要出于一种敬拜。另想起来,在三进殿中,墙边有一块古碑,字看不清了,左边落款处有竖行小字,刻有“大清康熙三十四年”字样。

孝感动天

出来后,不由转到外围看看。从西辕门旁巷子进去,转一圈,复回到东辕门大榕树前。发现祠后一带都是老房子,巷道铺着条石,屋巷大体完好。原没想到这里也有老房子。更没有想到的是,巷中有俗不可耐的女子,让我想到长在沟渠淤池中的布袋莲。布袋莲本来也是美的,可惜长在沟渠淤池中。布袋莲做不到像荷花那样出污泥而不染,美感全无。我唯有感叹人世间的复杂,生活下的不易。

离开去往下一个目的地李国标家祠时,回望着公路前的“孝义之门”牌坊,牌坊后孝感动天的陈孝女祠庙,我不由得黯然神伤。

陈孝女祠正门 龙华感应 东辕门 古碑 四进内天井一角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