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磨蹭不是病,爸妈“催催催”才最要命!
2019-11-25 本文已影响0人
英语小神童
闺蜜最近要疯了。 原因是啥?被自家的“磨蹭”娃逼疯了。 闺蜜说,自从娃上幼儿园后,每天早上家里都鸡飞狗跳。 早上赖床要喊好几遍,饭做好了却还没洗漱,好不容易等他坐到饭桌,那让人急得哦,一口包子要在嘴里嚼半分钟才肯咽下去。 每次吃饭都要在旁边催他:“宝贝快吃,一会要迟到了”。 昨天多说了几句,孩子还不高兴了,直接扔了手里的包子,把我给气个半死,心里默念好几遍“亲生的”。 其实不只是她,但凡当妈的人,都一定熟悉这样的场景:
超限效应——由于刺激过多、过强或者作用时间过久,引起的逆反心理现象。简单来说,越是被父母催促,孩子的反抗情绪越高。 心急的妈妈不仅不能给孩子的成长带来益处,反而会让孩子形成自卑、敏感等缺陷性格。 孩子不是磨蹭、不是慢 是有自己的节奏 罗宾曾说:“上一代人对下一代人介入的越深,子女的幸福可能性越低。”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孩子慢,其实并不是慢,而是我们希望孩子与自己"同步"。
知乎网友曾分享过一个故事,小时候学校离家近,每天自己上学,要走十分钟,一天他因为赖床起晚迟到了,就恳求妈妈送她上学,向老师请假。但妈妈并没有这样,而是告诉他:“你因为自己的原因迟到了,就要承担迟到的后果,我陪你一起去学校,你自己向老师解释。” 结果是他被罚擦了一周的黑板,从此之后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父母的放手,让孩子体会到磨蹭的后果,以后出现同样的情况,孩子就会印象深刻。 当然,放手不是放养,不是不问不管,而是给孩子设定规则。 当孩子的正向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他们就会在轨道上自觉地运行着。 3.让孩子按照自己的喜好节奏来,不要过分干涉 很多家长普遍认为,孩子做事拖沓,跟不上别人的脚步,怎么跟别人竞争? 其实,是我们着急了。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无关乎他是否聪明,学习成绩是否优秀,都是一种思考的过程。 就好比画画,有些人喜欢从细节入手,先画眼睛,再逐步蔓延,有些喜欢从大框架开始,定好比例,位置和大型,逐渐深入细节。最终形成两幅完整的画面。 两种方式没有哪种更好,只有哪种更加适合。 所以,别急着催孩子长大,更别急着为孩子制定所谓的人生方向。 慢慢来,用心感受孩子的成长和进步。
7点叫娃起床,磨磨蹭蹭起来,慢悠悠洗脸刷牙……等到8点,还没洗漱完; 吃顿饭就跟数米粒一样,慢腾腾得举着小勺子,一次几粒米,全家人吃完了,才吃了半碗; 早上出门,3分钟过去了,娃还在找他的小帽子;10分钟过去了,娃还在思考穿哪双小鞋子;20分钟过去了,娃要去尿尿……原来全天下的孩子都一样,天生是个慢腾腾的“磨蹭精”。 你的催促不仅没用 还会造成更坏的结果 面对这一现象,父母都会本能的催促孩子。 日本教养杂志《AERA with Kids》曾经做过一个调查:有高达80%的父母每天多次对孩子催促“快一点”,频繁催促的频率集中在早上出门时、晚上孩子写作业时、收拾玩具时、洗澡时、睡觉时…… 但你有没有注意到,我们的催促不仅使孩子毫无改变,弄不好还影响亲子关系,更有甚者会使孩子养成极端的人格特质。 之前看过个新闻,一个初中生晚上8点多在玩手机,因为第二天要上学,妈妈便催他早点睡觉,在催了几次都没有反应后,从他手中抢走手机,孩子一气之下出门跳河,好在河水不深被路人救了上来。 心理学上有一个很有名的效应:
超限效应——由于刺激过多、过强或者作用时间过久,引起的逆反心理现象。简单来说,越是被父母催促,孩子的反抗情绪越高。 心急的妈妈不仅不能给孩子的成长带来益处,反而会让孩子形成自卑、敏感等缺陷性格。 孩子不是磨蹭、不是慢 是有自己的节奏 罗宾曾说:“上一代人对下一代人介入的越深,子女的幸福可能性越低。”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孩子慢,其实并不是慢,而是我们希望孩子与自己"同步"。
着急上班,就催孩子快点起床; 着急洗碗,就催孩子快点吃饭; 着急睡觉,就催孩子快点洗漱。总是用我们的节奏要求孩子,忽视了孩子本身的节奏。 武志红老师在《巨婴国》中写到:孩子的成长就像大树的长成。一圈一圈的年轮,都是不同的年龄阶段,都有其需要面对的问题、学习的内容、经历的体验。 “磨蹭”,就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孩子需要慢慢长大,也需要慢慢感知这个世界,去思考,去想象,然后找到真实的自己。父母只有充分理解孩子的“慢”,才能让孩子的眼光更加长远,意志更为坚定。 就像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中描述的那样:我在石阶上坐下来,看着这个五岁的小男孩,还在很努力地打那个蝴蝶结,绳子穿来穿去,刚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开来,于是重新再来……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总之,不要把大人的时间观念套用在孩子身上。乌龟跑的虽比兔子慢,却能说出更多有关道路的情况。 慢,也是有好处的。 孩子磨蹭,父母不“催催催” 该怎么办? 1.理解孩子的磨蹭 解决孩子的磨蹭,要先理解孩子为什么磨蹭。 有次我带大宝出门,因为要寄个快递,就先下楼了,给大宝说十分钟后楼下等他,结果二十分钟了,大宝还没有下来。 我就上去喊他,很生气的问到:“说好的十分钟,这都二十分钟了怎么还没出门”。这时大宝说了句:“我没有听见铃声响啊。” 原来,大宝对时间的概念还停留在幼儿园的自由活动时间。
研究表明: 孩子在2-3岁时,对时间的概念才开始发展; 到了6岁,大部分孩子对具体时间有多长,能做哪些事也没有什么感觉 直到8岁上小学后,孩子才开始有了一点时间概念。所以,在孩子磨蹭的时候,我们要先理解孩子的这种行为,然后在一定的时间频率下,重复相同的行为,提高孩子的熟练度。熟练度高了,孩子自然就快了,接下来就会慢慢养成习惯。 2.父母放手,让孩子承担磨蹭的后果 心理学有一种100%理论,意思是父母把所有的事做了,孩子就什么都不用做。 孩子早上穿衣服慢,我们就帮他穿好;孩子不好好吃饭,我们就端起碗喂他。 因为我们觉得这么慢,还不如我们自己动手。 可一边帮孩子做了,一边又催促孩子快点,孩子能力没有增加,却又要求他在一定时间内完成,这是一种矛盾啊。
知乎网友曾分享过一个故事,小时候学校离家近,每天自己上学,要走十分钟,一天他因为赖床起晚迟到了,就恳求妈妈送她上学,向老师请假。但妈妈并没有这样,而是告诉他:“你因为自己的原因迟到了,就要承担迟到的后果,我陪你一起去学校,你自己向老师解释。” 结果是他被罚擦了一周的黑板,从此之后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父母的放手,让孩子体会到磨蹭的后果,以后出现同样的情况,孩子就会印象深刻。 当然,放手不是放养,不是不问不管,而是给孩子设定规则。 当孩子的正向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他们就会在轨道上自觉地运行着。 3.让孩子按照自己的喜好节奏来,不要过分干涉 很多家长普遍认为,孩子做事拖沓,跟不上别人的脚步,怎么跟别人竞争? 其实,是我们着急了。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无关乎他是否聪明,学习成绩是否优秀,都是一种思考的过程。 就好比画画,有些人喜欢从细节入手,先画眼睛,再逐步蔓延,有些喜欢从大框架开始,定好比例,位置和大型,逐渐深入细节。最终形成两幅完整的画面。 两种方式没有哪种更好,只有哪种更加适合。 所以,别急着催孩子长大,更别急着为孩子制定所谓的人生方向。 慢慢来,用心感受孩子的成长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