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生活

哈佛教育学王涛博士《规矩和爱》讲座分享

2019-07-02  本文已影响0人  蜗牛牵着黄鹂鸟

6月30日下午,在山西大剧院小剧场参加了金宝贝组织的哈佛教育学博士王涛的讲座《规矩和爱》,两个半小时的讲座,获益良多、意犹未尽。现在我把王涛博士的课件和我的笔记整理一下,一方面是为了复盘、一方面是把王涛博士的教育理念分享出来,让更多的人获益。

谈规矩和爱之前,先来谈谈“父母观”。

首先是“不占有”,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而是一个独立个体。我们爱孩子,是为了让他更好更快地离开我们——也就是独立。

什么是独立呢?

独自吃饭穿衣?独自思考?独自出行?

核心的独立能力,是孩子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其次就是“反思”。反思些什么呢?

1、摆正心态,育儿先育己。

2、整理自己的原生家庭。

王涛博士推荐了三本书:《由内而外的教养》、《拥抱不完美》、《Toxic Parents(原生家庭)》。

在知道原生家庭这个概念之前,小时候,我常常寻找父母的基因在我和弟弟身上如何显现,五官、身材、性格特质等等。虽然我19岁离家求学工作多年,每年与父母一起生活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但我惊讶地发现,总是在某一时刻某一件小事上,我在镜子里看到了父母的样子,有些样子正是自己不喜欢的那类。这些都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无意识获得的。重新认识自己的父母,学会与之相处,是我们开启育儿路的一个重要前提。

王涛博士引用了Diana Baumrind的父母教养方式理论,从两个维度:满足需要、坚持原则,将父母教养方式划分为四种类型:严格型、严厉型、溺爱型、忽略型。

哈佛教育学王涛博士《规矩和爱》讲座分享

最好的是哪一种?严格型!

传统儒家思想熏陶出来的父母大多是严厉型。中国社会现状占比很高的是忽略型,也就是留守儿童,不单单指贫困偏远地区父母为了生计不得不外出务工的,也包括城市中父母工作忙碌孩子主要抚养人是祖父母外祖父母甚至保姆的。

回过头来看看严格型是什么样的,高度满足、高度原则——爱、规矩!

怎么爱孩子?

充足的睡眠、精心的喂养、高质量的互动,是促进孩子大脑发育的三要素。

为什么要立规矩、做规矩?

是为了自由。真正的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而是不想去做,且有能力选择不去做。

谁来做规矩?

王涛博士认为,父爱是权威的、充满力量的,母爱是啰嗦的、情绪化的。这一点到了孩子青春期,会非常明显。同样,可以看看原生家庭,是严父慈母,还是严母慈父。无论哪一种,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绝不是“挣钱的机器”,是可以沟通交流、可以信任依赖的父亲。

怎么做规矩?

这也是吸引我来听讲座的一个原因——能不能打孩子?

王涛博士给了明确的答案:能!

“打孩子”,是有前提的,你没有做好准备,请不要随便打孩子!

1、合理的要求、明确的结果、温柔的坚定。

2、打孩子不能带有愤怒:想打的时候不能打;不想打的时候不得不打。

3、打孩子不能直接用手,要用杖。杖是什么,可以理解成“家法”,一条戒尺,平时高高挂在孩子能看到、拿不到的地方,有其震慑力。不得不打孩子的时候,家长一定是充满怒气的,转身去拿杖,给自己时间冷静,给自己时间想好怎么和孩子交流。要敬畏规矩,家长只是规矩的执行者,而不是制定者。

4、打孩子前需要语言的交流。讲明白爸爸/妈妈爱你,但是规矩不能破坏,爸爸/妈妈有责任执行这个规矩。打之后,要及时安抚孩子,再次讲明白,以后不能再这样了。

哈佛教育学王涛博士《规矩和爱》讲座分享

最后,以王涛博士的一句话做总结:爱是恒久忍耐、理解和接纳。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我们终将老去,给这个世界带来一些美好、留下一些美好,足矣。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