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果在读

权力游戏不是全部的生活 | 读《浮生取义》

2019-03-22  本文已影响0人  星果

2019年读完的第一本书是《浮生取义:对华北某县自杀现象的文化解读》,作者吴飞。

这本书好像是在一堂关于如何做研究如何写论文的课上老师推荐的,当时的推荐语大概是说这本书的研究方法和写作结构值得借鉴。书名一下就把我吸引住了。“浮生取义”,“自杀”,感觉快要参透人生真谛,感慨红尘的样子。我一直以为能从这本书里读到农民痛苦生活的故事,并期望从中得到一些关于如何与生活中的苦难的相处,从而更豁达的看待人生的感悟。

抱着这样的预设读起来就难免有些失望。老实讲,这真的是一本“论文书”:书里虽然收录了一些故事,但这些故事都是为了得出和佐证论文的结论而安排、介绍的,并不是像小说和纪实文学里那种有头有尾,有血有肉,充满共情的故事。而且,为了使研究显得更为严谨,书中对这些故事的分析也都集中在一两个论点上,从不同的角度去论证这些论点,比如书里反复提到的“家庭政治”、“权力游戏”、“道德资本”等等。

在本书中,作者采访了华北某县(书中称为孟陬)大量的自杀案例,将这些案例分类,按“家之礼”、“人之宜”、“国之法”几个部分分别给予了介绍和分析。在具体的分析之前,作者先在导言部分(第一章《死与生》,第二章《命与义》)对一些背景性和概念性的东西做了总述,并为下面的分类介绍打好了底色:

“自杀给我们提出的问题是:如何理解当代中国家庭秩序中的委屈和公正?”

“生命是作为家庭的一部分存在的。过日子,就是管理家庭,并在管理家庭的过程中安顿自己的生活。只有自己所在的家庭整体过得好了,一个人才谈得上安顿了自己的生活,也就是过上好日子了。”

“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就是成年、有自己的家庭、受到尊重、在人群中享有相当地位的个体。”

“道德资本指的是一个家庭中被公认为对全家有益的言行或地位。”

基于这些前提和“共识”,后面的案例才能从家庭政治、权力游戏、义礼等方面去深入的分析一个农村人为什么要去自杀。

从分析研究的角度来说,这样的写法可能并没有问题,甚至还十分严谨。但是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对书里的一些观点却并不十分认同。

可能是因为研究对象的问题,我感觉作者在分析自杀案例的时候过度的强调了家庭关系,而忽视了人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情感和追求。我了解北方农村是这样的,一个地区的人都互相沾亲带故的,人际关系比较复杂,对于农民来说,家长里短的家庭生活确实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确实有些人只是按部就班的过着大多数村里人都过着的日子,不会去思考活着的多种可能。但是,并不能因此就把大多数的自杀放入“家庭政治”的权力游戏里去解读,放入家庭关系引发的社会关系的语境里去解读吧。一个赴死之人,内心里的翻江倒海,他情绪中的委屈、愤懑、绝望、求解脱等种种感受,怎么可以刻板的套入到类似“因为他积累了足够的道德资本,却没有在这一场家庭政治的权利游戏中获胜,所以便以死去争取更大的道德资本”这样的公式中去呢!作为读者,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作为一个也曾因各种关系苦恼过的人,这样完全旁观和公式化的分析,真是让人读的不是很舒服(有一种人成为家庭零件的感觉)。

当然,我的这点不喜欢并并不能否定这本书的价值。学术意义上的价值我就不说了,出版社的编辑和专业学者们已经解读的够多的了。对于普通读者,从这本书里了解一下农民生活的现状,和农村的思维习惯、处事方式,进而延伸至对更大的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处事方式的思考上,也是有一些指点意义的。

这本书出版于2009年,十年过去了,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应该对农民生活和农村青年的思想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不知道村里人现在的想法是不是跟以前不一样了。农村的自杀率应该也下降了吧。如果再做一次类似研究,不知道又会得出什么结论呢。另外,不知道还有没有关于中国城市自杀人群的调查研究,可以拿来跟这本书对比一下。

PS.

研究自杀,对于解决为什么活着、如何更好的活着这样的问题一定是有价值的;通过读书,了解其他人是怎么活的,了解他们为什么不想活了,对于自己的人生也是有帮助的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