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定决心不再吼孩子,但还是忍不住?下次试试这五招
跟许多父母聊天,发现有一件事大部分人都对孩子做过,但做过之后大多会后悔和内疚,那就是:吼叫孩子。
出门赶时间却磨磨蹭蹭的
睡觉时间到了却不肯上床
写作业半个小时只写了两个字
饭做好叫了N遍还是不上桌
在商场看见玩具非买不可
……
每每遇到孩子各种不配合、不合作,做父母的真是百爪挠心,苦口婆心不管用,耐心一点点耗尽,最后使出杀手锏——大吼一声,让孩子乖乖听话。
但看着孩子无辜、受伤的样子,我们转眼就开始内疚、自责:哎,为什么没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呢?
下定决心不再吼孩子,但还是忍不住?下次试试这五招有时候吼叫似乎解决了当时的问题,孩子顺从了你的意志,事情好像顺利了,但殊不知,吼叫带给孩子的负面影响却是长久的。
教育专家指出:贫穷不会带来教育的失败,但精神的虐待一定会制造一个问题儿童。
父母经常向孩子发脾气,会让孩子处于恐惧和不安中,安全感遭到破坏,长大后对环境怀有戒心,不能信任他人,影响一生的幸福感。
有的孩子会在潜意识中习得父母的方式,长大后脾气暴躁,等自己为人父母后,无意中沿袭自己曾被对待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让负面影响代际相传。
也有的孩子在父母的吼叫中变得自卑、懦弱,长大后不敢为自己争取,长期压抑自己的感情,变成了“讨好型”人格,没能活出真正的自我。
《地球上的星星》剧照
父母常常发脾气,尤其会破坏亲子关系。孩子在战战兢兢中长大,害怕犯错受罚,甚至对父母产生恨意,导致有些人成年之后和父母的关系也很难融洽。
在一次父母交流活动中,一位妈妈分享了让她感到尴尬、难堪的一次经历:
有一次,先生出差,她自己在家带两个孩子,又要做饭,又要收拾屋子,又要陪孩子玩,一天下来,她觉得浑身筋疲力尽。
晚饭后她在厨房洗碗,听见两个孩子在客厅兴奋的叫声,出来一看,傻眼了:原来五岁的儿子和三岁的女儿把浴缸里的水放出来了,现在水漫“金山寺”,客厅里一大半地板已经泡在水里。
她的脑袋顿时像有一万只苍蝇,“嗡”的一下就爆炸了,一边拎起儿子打屁股,一边声嘶力竭地骂孩子,儿子嚎啕大哭,女儿在一旁也吓得哭叫,她还气不过,顺手拿起客厅里的台灯“啪”地一声摔在地上。
大概几分钟后,她似乎听见有人敲门,原来是小区保安。保安说邻居听见她家动静太大就打来了电话,她一时非常尴尬,不得不语无伦次地向保安解释。
听完她的分享,组里的妈妈们都纷纷表示,自己也有类似被孩子惹到怒火中烧的经历。当孩子用不着调的行为考验父母的耐心,挑战父母的底线,实在是很难忍住不发火啊。
我们知道发脾气对孩子的发展不好,但还是难以控制情绪。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根据心理学上的情绪ABC理论,同样的一件事,同样的一个情境,不同的人持有的理念不同,对这件事的解释和想法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也就是产生不同的情绪和行为。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你六岁的儿子把闹钟拆卸掉,你是会为此大光其火呢?还是笑嘻嘻地夸儿子拆得好?
如果你认为儿子是在调皮捣蛋,故意搞破坏(信念),你就会感到生气,甚至打儿子一巴掌(情绪和行为结果);而如果你认为儿子很有好奇心,是在探索事物(信念),你就会感到高兴,夸奖儿子拆得好(情绪和行为结果)。
记得之前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人整天心里充满了烦躁,去拜访一个智者,希望得到指点。
他走了很远的路,终于到达智者的小屋,然后开始敲门,门没开,他就更用力地敲门。门依然没开。可是他明明听见屋里有人。他开始用拳头砸窗户,依然没人来开门。
几个小时后,他筋疲力尽,瘫倒在地。这时门开了,智者走出来,对他说:“刚才这个过程,就是要告诉你,我是这个屋子的主人,我有权决定是否开门,什么时候开门,而你是你的思想的主人,你有权决定让哪个想法进驻你的大脑。”
改变自己的想法,选择用积极的视角看待孩子的行为,我们就可能把原来的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
那么,当我们对孩子生气发火怒吼时,是不是背后可能有一些信念不太合理呢?
1.“孩子总和我作对! ”
有些父母会有意或无意地给孩子贴标签,比如“不听话”、“胆小”、“调皮”等,当孩子有不合作的行为时,就越发觉得孩子在故意跟自己作对。
有个两岁多孩子的妈妈在群里说,自己的孩子总是不收拾玩具,好好说,大声吼,孩子还是走到哪里玩具丢到哪里,于是妈妈就觉得孩子总和自己作对。
其实,这位妈妈还真的是冤枉了孩子,不是孩子“爱作对”,而是两岁的孩子自我意识刚刚萌芽,处于人生的第一叛逆期,有这种表现再正常不过了,如果非要求孩子每次玩完后都收拾好,那就是我们家长的不合理期待了。
孩子需要的是循序渐进的指导,一开始当孩子做不到时,父母可以帮孩子一起做,等孩子逐渐长大,慢慢才能做得更好。
《小淘气尼古拉》剧照
没有哪个孩子愿意故意和父母作对,之所以“不听话”,可能是由于他的能力达不到,也可能是因为他的性格使然,还可能是他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父母需要做的是用心去了解孩子的特质、性格和需求等,而不是在孩子出现不合作行为的时候,通过吼叫、威胁甚至武力等方式强制让孩子听话。
下次当你觉得孩子和自己作对要发火时,不妨检视一下自己的信念,是不是你的想法有些片面和不合理?你的要求超越孩子的年龄发展阶段了吗?你是不是可能忽视了孩子的某些内心需求?
2.“这简直让人难以忍受!”
我有一个朋友自己非常爱整洁,甚至可以说有点“洁癖”,面对家里青春期女儿乱糟糟的房间,常常觉得难以忍受,为此常常跟女儿发火。可女儿依然我行我素,甚至跟妈妈顶嘴闹翻。
有一次她趁女儿不在家,用了一上午时间好好收拾了一下女儿的房间,没想到女儿回家后冲她发脾气,说自己想找什么东西都找不到了,让妈妈以后别再动她的东西,最后甩下一句“我的房间我做主”,摔门而去。
朋友为此很苦恼,后来跟其他家长聊天的时候,她发现原来她的孩子并不是个例,许多青春期孩子都跟她女儿一样。
她也渐渐明白,女儿的性格和自己不同,与其把自己的方式强加给女儿,不如尊重女儿的个性,理解她这一阶段的行为,以后等女儿有了意愿自然会有所改善的。
下次当你觉得孩子的行为“难以忍受”要发火时,不妨检视一下自己的信念,这真的是一场“灾难”吗,还是只是一件小事而已?
可以试一个小方法:如果用1-10分表示事情的严重程度,你给这件事打几分?你会惊讶地发现,所谓“难以忍受”的那些事情,大多都在5分以下。
家庭日常生活中,十有八九都是小事。有了这样的信念转变,你的愤怒情绪是不是就不那么容易被激发呢?
作为父母,不合理的信念其实还有很多,只是我们平时容易忽视或者没有觉察。比如,“我小时候是学霸,我的孩子也应该是学霸”,“我是医生,学医有前途,我的孩子将来也要上医学院”……
孩子不是你的复制品,更不是任人摆布的木偶,看见孩子,才是真的爱孩子。
觉察和放下那些不合理的信念,父母才能内在更平和自信,孩子才能生长出自己的力量,亲子关系才能更趋于和谐美好。
要是遇上孩子让自己体内熊熊之火燃起,眼看就要爆发的时候,该怎么办呢?这里有几个简单的小技巧,可以帮助你平复情绪。
1. 深呼吸。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面,用鼻子吸气,用嘴巴呼气。吸气的时候要深,想着吸进去更多氧气,让你精神饱满,心情愉悦;呼气的时候要彻底,想着把生气、愤怒、不满等情绪排出体外。
2. 离开现场。如果你感觉当时实在控制不住自己了,可以跟孩子说:“我需要离开一会儿平复一下。”走到另外一个房间,用冷水冲把脸,或者出去跑两圈,离开那个让你情绪快要爆发的现场,你的情绪就可能会慢慢平复。
3. 分散注意力。当孩子让你感觉耐心快要耗尽的时候,可以暂时把自己解放一会儿,趁着孩子自己玩的时候,看一会儿自己喜欢的书,听一会儿喜欢的音乐,让紧绷的情绪得到放松。
4. 数数。这个方法看似简单但很管用,可以缓慢地从一数到十,让自己慢慢平复下来。
5. 假装成平和的父母。既然我们都想做一个不吼不叫的父母,在感觉情绪快要升级时,不妨假装成平静的样子,这并不是“虚伪”,而是在按照你所遵从的深层价值观行动,假装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你真的变成了一个平和的父母,保持平和已经成为你的习惯方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