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戒学堂:2021年365写作课专题读书散文

《第七感》:重塑童年

2021-07-14  本文已影响0人  凯文讲书
为什么有的成人拒人于千里之外?为什么有的成人总是心事重重?
为什么有的成人一会儿暴怒一会儿忧郁?
而有的成人却能安静平和,乐观主动?
《第七感》告诉我们:成人的性格和童年的经历和自己的叙述密切相关。

-1-恒河猴幼年实验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动物心理学家哈里·哈洛做了一系列恒河猴实验。

哈洛把刚出生的婴猴放进隔离笼子,分别用铁丝和绒布做成两个母猴。“铁丝母猴”胸前安置了橡皮奶头和奶瓶。婴猴只在饥饿时才到“铁丝母猴”那里喝几口奶,更多时候都与“绒布母猴”呆在一起。这证明接触比食物会给婴猴更多的安全感。

但是“绒布母猴”抚养大的猴子性格孤僻,甚至性成熟后不能进行交配。哈洛对实验进行了改进,为婴猴制作了一个可以摇摆的“绒布母猴”,并保证它每天都会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和真正的猴子在一起玩耍。这样哺育大的猴子基本上正常了。

恒河猴实验证明:幼时的经历,也就是父母的触摸、运动、玩耍对成年影响巨大。

-2-儿童陌生情景安全依恋实验

心理学家玛丽·爱因斯沃斯设计了著名的儿童陌生情景实验,来测试婴儿在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情境下的反应。实验是这样的:

婴儿和妈妈呆在房间里,这时进来一个陌生人;然后妈妈离开房间,房间里只有婴儿和陌生人;最后妈妈回来安抚婴儿。

在很多婴儿身上重复实验之后,根据母亲回来后婴儿的反应,分析得出四种不同的依恋类型:

安全型依恋:这种婴儿对母亲依恋很有安全感,在妈妈离开的时候沮丧,但当妈妈回来时就会很开心而且可以很快平静。大约2/3的婴儿属于这个类型。

回避型依恋:这些孩子对妈妈没什么兴趣,虽然妈妈离开房间的时候会大哭。奇怪的是,当妈妈回来的时候他们也不觉得高兴,总是转过身哭着爬开了。大约20%的婴儿属于这种类型。

矛盾型依恋:这些婴儿最开始不想离开妈妈。之后,和回避型一样,当妈妈离开时会大哭,妈妈回来并想靠近婴儿的时候,他们又开始抗拒。他们看起来很生气。大约10%的婴儿属于这种类型。

紊乱型依恋:这些婴儿没有固定的模式:他们看起来总是害怕妈妈,并对其感到迷惑。对婴儿来说,压力经常过大。大约5%的婴儿属于这种类型。

《第七感》说:依恋不受基因影响,主要与幼儿1岁前的经历密切相关。父母对孩子的诉求及时回应会造就安全依恋;父母不回应造成了回避型依恋;父母有时回应、有时拒绝造成孩子矛盾型依恋;父母严重缺乏与婴儿的协调,或者婴儿害怕父母,比如父母酗酒吸毒,会造成孩子紊乱性依恋。

孩子幼时的依恋类型会严重影响成人后的性格,并且有可能影响他们的孩子,最后形成“家庭的诅咒”。

-3-比儿时经历更重要的是理解

《第七感》说:对依恋关系的最佳预测因素不是小时候的经历,而是成人如何理解自己童年经历的方式。

如果一个人的童年是严酷的,但他们能理解这些经历,那么他们就会改变自己的依恋类型。他们的孩子就会与他们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不安全依恋的家庭传递将终止于此。

从人际神经生物学的观点来看,安全的亲子互动促进了婴儿大脑前额叶中部整合神经纤维的生长。而这种神经重塑也是随时可以发生的。重塑的关键是成人对儿时经历的理解和叙述。

-4-理解叙述人生

理解的关键是“人生叙述”,即我们如何用语言来讲自己的故事,并向其他人传达。

如果有人能够真诚地与他们保持协调,这个人可能是亲戚、邻居、老师或咨询师,这种联结便能帮助他们建立完整的内在经验,或者给予他们反思的空间,帮助他们理解自己的人生旅程。最后“争取到属于自己的安全的人生叙述”。

从这个角度来看:

大脑不是复印机,只能重复过往的经历;
大脑是联想器官,理解叙述让大脑皮层放电,一起放电的神经元连接在一起,形成新的神经元;
大脑同样是一个预言机,不断发生的叙述和经历刺激大脑在我们意识不到的情况下,进行联想性的联结。

之所以成人后有不同的依恋类型,有童年经历原因,但更多的是成人后的理解叙述,只要我们认清了这一点,我们随时可以改写自己的依恋性格,找回安全依恋的人生。

因为我们不是恒河猴,
我们有着人类独有的前额叶,
我们可以通过第七感,
去重塑童年。

【无戒学堂】日更第195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