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思考的艺术》里思维谬误在产品和运营中的应用思考
2017年第二本书《清醒思考的艺术》阅读分享。
作者通过对52个短小精悍思维谬误的解读,引导大家进行清醒的思考,其实就是更好的逻辑思维。
挑选几个和产品、运营相关的思维缪误,和大家分享一下心得。
一、稀少性谬误——运营的助力
几个故事:
1.为了哄孩子开心,送给三个孩子一把玻璃球,没想到引起了孩子的争吵。原来是玻璃球里面只有一颗蓝色的玻璃球,孩子们都抢着要它。其实所有的玻璃球都一样大、一样闪亮,但是那个蓝色的玻璃球有一个重要的优势——稀少。
2.2005年8月谷歌推出电子邮箱账户,但是它对用户非常“挑剔”,只有受到邀请才能注册,大家都非常想拥有一个Gmail,并不是因为自己没有邮箱使用,也不是因为Gmail比其他邮箱有多大的优势(至少当时差不多),而是因为它“稀少”,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使用它。
3.房地产经纪人们经常使用一个手段来增加销售额:当他们钓到一个感兴趣但是不能立即做决定的客户时,他们都会给这些客户打电话:“有一个大学的教授今天来看了房子,想要这套房子。”有时候是大学的教授,有时候是医院的专家,有时候是银行的经理,反正都是虚构的,但这种方法往往非常奏效。那是因为那些房子无形中变成了“稀少”物品。
以上几个故事反映的就是人们的思维谬误之一——稀少性谬误,这一谬误是人类多年进化形成的,存在在潜意识里。商家常用的“库存清货,最后三天”、“仅今天有售!”、“限购1台”就是利用了人们这一思维谬误,更多的像停止甚至限量发行的邮票、汽车等等,人们能下意识的觉得珍贵,均是稀少性谬误思维在作怪。
所以,当我们满大街送玩具扫码、关注领红包的发福利引流无效的时候,是不是可以换个角度试一试“邀请注册”、“付费注册”方式呢?
知乎最早是邀请注册,一码难求。
六维空间现在仍然是邀请注册(偶尔节日开放),一码难求。
草榴社区邀请注册,甚至衍生出了邀请码售卖的市场……
二、自我选择偏误——需求调研对象的选择
这种思维对个人而言常出现在开车遇到堵车时:“为什么堵车的老是我!”;当我们点餐排队时,我们的队伍总是最慢的那一个;当我们等公交车时,想坐的那班车总是不来。
原因就是我们本身是分析样品的一部分,我们掉进一种自我选择偏误的思维错误里。如果刨除我们自己,纯计算堵车的概率、排队等待时间最长的概率、公交车到来的频率的话,这些数据是固定的,只是当我们成为这其中的遭遇者时,我们会思考堵车、排队和等公交车的问题,而没有遭遇这些的时候,我们不会去思考这些问题。
这一思维谬误对需求调研对象的选择来说至关重要,看下面两个例子:
1.一家报社给他们的客户寄去一张调查表,旨在调查客户觉得这份报纸有多重要。可想而知调查结果是全部满意。因为既然是依然在订阅的客户,那么肯定是因为他重要才会订阅,觉得不重要的“客户”早已经不是他们的客户了。
2.一家公司通过电话调查,查明每个家庭平均有多少部电话。在分析调查结果时,他们竟然对“没有一个家庭声称没有电话”而感到吃惊,也就是调研对象竟然没有家庭没有电话!
电话调研啊朋友,没有电话的你没有调研到!
这两个例子是不是看起来非常蠢,其实细细想想,当我们进行需求调研时,是不是也会时不时陷入这一思维谬误中呢?
三、忽视基本概率谬误——做出决断时
举了例子:
马库斯是个瘦瘦的男人,他戴眼镜,爱听莫扎特的音乐。根据以上描述,下列哪种情况的可能性更大?
(1)马库斯是卡车司机;
(2)马库斯是法兰克福的文学教授。
大多数人会选择(2)吧,但其实是错误的。即使他爱听莫扎特、戴眼镜,这也避免不了马库斯是卡车司机的概率更大这一事件,因为马库斯是“法兰克福”的“文学”“教授”,这里有三个限定条件,而“卡车司机”只有两个。
再来个例子:
一名少年被看成重伤。根据以上描述,下列哪种情况可能性更大?
(1)凶手是个非法持有刀具的波斯尼亚人;
(2)凶手是个来自中产阶级的德国少年。
现在不会选错了吧,同样的限制条件,德国少年比波斯尼亚人多得多,那这种可能性也就更大。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精确的描述误导了我们,让冷静的目光偏离了统计的真相,忽视了最基本的概率——忽视基本概率思维谬误在作怪。
对于资历尚浅的投资者们,经常被信心百倍的创业者们忽悠,他们精确描述的公司前景误导了投资者们,让他们忽视了最基本的创业规律:一家公司熬过5年幸存下来的概率是20%,然后成为行业领军的概率又剩下多少呢?
四、赌徒谬误——有的事情就是会一直这么发生下去
在没有天气预报的情况下,如果今天是破了纪录的严寒,那么仅凭概率判断,明天会有50%的概率升温,当然也会有50%的概率继续冷下去。而我们都会相信,已经这么冷了,明天肯定会升温了。但实际上,天气有可能继续的冷下去。
赌徒们之所以大都赔的血本无归,是因为当他们连续输到只剩最后一个赌注的时候,他们相信“我的手气已经够臭了,肯定该变好了!”但是,实际上,这种臭手气很可能会一直持续下去。
同样,想象这么一种可能,你跟一个人猜抛硬币的游戏,那么这个人会不会一生只能抛出正面呢?
从概率上讲,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的数学老师告诉我们,抛硬币的概率是50%,但是,这个人一辈子全都只能抛出正面硬币的人会不会真的存在呢?
所以当我们的产品、我们的项目、我们的方案进展不顺利,甚至接连失败的时候,我们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一味的“赌”自己肯定能迎来春天,熬过去。
五、指数增长谬误——一个可能被忽视的严重问题
一张纸对折50次会有多厚的问题,我们已经被问了N多次以至已经有了足够的警惕心;
“每天给1000元,连续给30天”和“第一天给1毛,第二天2毛,第三天4毛,一直给到第30天”你选择哪种方式的例子大家应该也有所警惕了。
因为这明显的指数累加问题上,大家多多少少吃过一点亏了。
但是如果专家告诉你,“交通事故的数量每年递增7%”,或者“物价每年上涨5%”的时候,你可能就没有这样的警惕性了。
对指数增长的问题我们的祖先并没有给我们传下好的警惕心,因为他们大多数面对的都是线性增长问题。
当我们遇到指数增长问题,尤其是涉及到百分比的,应该如何处理呢?
推荐大家一个窍门:
计算倍增时间:使用70除以增长的百分比。
意思是计算按照当前的增长百分比速度,翻一倍需要多长时间。
第一个交通事故的问题,70/7=10(年),也就是“交通事故的数量10年翻一倍!”
第二个物价的例子,70/5=14(年),也就是,14年后物价翻一倍!现在的100元,14年后只能买到现在50元的东西!
当然,这种按照百分比增长的问题不会一直增长下去,都会有一个瓶颈和限制条件,就像细菌培养一样,细菌不会一直繁殖,因为氧气、物资和空间会限制它们。
不过当看到百分比的指数增长问题时,留一个心,总是对的!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