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读书国风

《蒹葭》的核心意象不是伊人,不是蒹葭,而是“道路”!

2018-12-13  本文已影响22人  寒冬夜行人2018
《蒹葭》的核心意象不是伊人,不是蒹葭,而是“道路”!

《秦风·蒹葭》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名篇。自古解读者所关注的,是诗中的“伊人”或者“蒹葭”的意象。但我认为,这首诗的核心意象是“道路”。

作者的初衷是表现自己的某种确切的情欲,以抒发这种情欲带给他的痛苦。然而,情到深处,言语何及?退而求其次,只能写这种情欲促使自己做出的行动,即追寻,来暗示这种情欲;然而,无论你把“溯洄从之,溯游从之”重复多少遍,那追寻之苦却是无法道说的。再退而求其次,只能借助于道路来写。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追寻之路的阻隔、坎坷、曲折,正是追寻之苦的表达,是促使我追寻的那刻骨之情的表达。

蒹葭、白露是什么?是追寻之路上的风景;“水”是什么?是被阻隔的道路本身。“伊人”是谁?是这追寻之路的方向。道路把追寻者、伊人、水、蒹葭、白露诸意象凝聚于自身。于其说人奔走于道路,不如说道路驱使人奔走,道路才是本体之“情”的真正喻体。

道路,一个多么强大的隐喻!这是生活之路,也是艺术之路,它坎坷而又曲折……

《蒹葭》的核心意象不是伊人,不是蒹葭,而是“道路”!

俄国文艺学家什克洛夫斯基说:

弯曲崎岖的道路,脚下感受到石块的道路,迂回返复的道路——这就是艺术之路。

《秦风•蒹葭》就是这艺术之路的表征。

诗的内容是追寻之路的漫长、坎坷、险阻。而诗的表达是重复。

语言在重复,显出表达的努力来,似乎也在追寻着自己的表达目标(目标总是从表达的手中溜走)。它暗示我们,只有通过反复地吟唱,象走过漫长、坎坷、险阻的道路去追寻某个东西一样,吟唱才能达到那个不可企及的表达目标。

最切近的目标都是幻觉,而真正的目标永远在可望而不可及的地方。

在什克洛夫斯基看来,艺术就是要把虚妄的目标当做游戏的借口,我们总是围绕目标而动用所有的情感和力量,而结果是一无所获的,但是,我们正是因为动用了我们的情感和力量而感到欢欣,因为,在这个反复的运动中,我们感觉到了自己的存在。我们象看到蒹葭那样,看到自己,我们看到自己象自然之物那样,毋庸置疑地存在着,被感知着。

在艺术中,存在等于被感知。

我们用语言模仿追寻,假设我们在追寻,通过吟唱在我们的想象中追寻。我们并不真的追寻什么。我们的真正目标在于游戏,玩耍。在于把追寻的实在性、严肃性去除而保留其外形。我们把一切形象化,使一切能够被看到,或者说,让我们的看到一切的过程被看到。

卡夫卡有句很妙的话,说的是:

真正的道路在一根绳索上,它不是绷紧在高处,而是贴近地面。它与其说是供人行走毋宁说是用来绊人的。

我们在《蒹葭》中看到的,正是一个被自己选择的道路绊得手舞足蹈的人,我们为他的舞蹈深深感动。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