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做闭着眼睛的“高手”——《快思慢想》读书感悟
看完洪兰翻译的《快思慢想》之后,再倒回来看洪兰的讲座,大脑顿时感觉轻松无数倍,再次印证大脑果然都是懒惰的,可以依赖视觉和听觉学习时,就尽量不动脑子去思考,这会形成学习的恶性循环么?
洪兰举了一个例子,当你出远门时,总会担心自己是否关好了水电、锁好了门窗,但事实时你已经做过以上动作了。之所以不记得,只是因为在做这些动作时,你没动脑子。
我就常做这样的事情。出门时,明明电梯快到了,还是忍不住要返回来再拉一拉门把手确认反锁好了门。开车走在上下班无数次开过的路上,明明今天要办其他事情需要在路口变道,一不留神就开进了熟悉的路口。
我总用强迫症或者没留神来解释,看过这堂课才明白这是懒惰的大脑在调用系统一。而越是熟悉的环境、重复的动作,大脑越是会陷入系统一的逻辑里无法自拔。
万维纲在《万万没想到》里讲了一个故事:
泰格伍兹挥杆击打高尔夫球时,动作已经开始了。这时候比赛现场突然有异动。伍兹会把做到一半的动作生生停住,然后他调整姿势,重新开始。
普通观众看到这个场面也许没什么,而会打高尔夫球的人看到之后无不惊骇。
当我们把一件事练熟以后,一个效果就是我们再做这件事就会“自动化”。所谓自动化,就是无意识的动作。比如开车,不会开的人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而开熟了的人基本上可以一边打电话一边开。甚至你问他怎么开的,他都说不清楚。
普通人打高尔夫球也会产生自动化,他们挥杆之后就失去了对球杆的控制。如果半途有人干扰,他们就会把球打飞,或者根本打不到球。
白万纲在这本书里讲的是舒适区与学习区的区别,这不也就是系统一与系统二分别主要存在的区域么?
经常有人说,“我闭着眼睛都能……”。比如,我经常开玩笑说“我闭着眼睛都能把车开回家”,这样的人肯定不是高手。
白万纲说,因为高手的精力都被用于追求更高的技术,根本没时间学习怎么闭着眼睛做低级动作。
康纳曼及洪兰认为,高手都会强迫自己不要用系统一来主管自己的大脑,在做决策时,他们一定会以极不舒服的方式调用自己的系统二。
我们的身边还有多少这样的“高手”,以近乎自动化的方式在处理企业中的决策时刻?
当企业连续性发展时,他们是那个可以不假思索就能做出正确决策、闭着眼睛都能把企业干好的“高手”。过去几十年的重复,让他们养成了近乎条件反射式的反应方式。听上一句汇报就能给出意见,坐在办公室里就能指点一线。但当企业面对非连续性时,他们所有的成功决策方式,反而成了企业失败的所有原因。
别做闭着眼睛的“高手”,如果你认为自己已经熟练到可以闭着眼睛开车,结局一定是车毁人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