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带火了5G和AI,哪些行业会被优先淘汰?
7大新兴领域、近40万亿的投资规模,一时间“新基建”话题火爆了整个行业圈子。新基建包括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AI)、工业互联网等等,几乎每一个领域都是科技圈高频热词。尤其是人工智能,被纳入新基建范围后,更加有助于推动其各项技术在更多场景应用落地和深入。
从人工智能的产业发展角度看:芯片、服务器、云计算等AI基础设施已经初具规模;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语音及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算法迭代优化正在不断加快;人工智能的场景化、产业化应用,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将成为下一阶段发展的重点。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化经济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和“催化剂”。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在AI领域还有一些薄弱环节急需加强,包括在人工智能重大基础理论研究上原创能力相对不足,高端芯片、基础材料、元器件、软件等还有较高对外依赖性,以及国内高端人工智能顶级人才远不能满足需求等。
与此同时,高速增长的海量数据与更加复杂的模型,正在为计算带来更大的挑战,而AI计算将成为相关基建的核心支撑。
AI技术如何从 1.0 时代走到 2.0 时代,从单点算法到技术架构的系统性突破,实现即使再大量的算法需求也能在有限的技术团队下和在预算时间条件下完成应用开发。
AI智能时代在替代我们传统很多商业业态,商业模式。举个例子,谷歌云前年推出一个AI呼叫中心,很多企业可以用谷歌的技术来建立自己企业的呼叫服务中心等等。显而易见,可能未来企业的呼叫中心特别是第三方呼叫的产业业态就会消失。
围绕我们的生活、工作场景,大量AI技术正被应用至其中。如果把目光放到真正做AI产品和应用AI技术的产业链中看,虽然关于基础算法的创新,框架、芯片、以及配套IT产业的进化,2019年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AI视觉领域,无论是业内独角兽,还是像BAT、讯飞这样的AI巨头,都不可能一家公司训练出所有的算法模型。
仅仅是智能安防,就已经细化到通缉人员识别、安全帽识别、街头宠物识别这样的能力。AI服务商内部积蓄的热情和能量已经非常充足,为了不让这种能量过剩,就需要有足够的产业空间去释放这些能量。
据市场调查显示的数据,2019年我国AI已经形成千亿级以上的规模产业,预计到2030年,AI将为全球GDP带来14%的提升,相当于15.7万亿美元的增长。这其中更多的是对于AI技术和应用层面的场景落地描绘了更壮阔的蓝图。
当前人工智能多以发展AI应用产品及服务为主,产品性能和落地场景最受关注。新基建带来新的机遇,AI下沉一定会带来新的爆发点。目前,市面已经有多个AI算法模型市场“拔地而起”,并带来了非常值得关注的活跃度。
此前就有媒体披露,Google在大中华地区的AI合作商Gravitylink也于本月推出了内测版“钛灵AI市场”。平台定位一站式AI采购平台,其内容包括AI算法市场、需求广场、AI硬件商城、企业采购等模块,并同步开放了AI服务商入驻通道。预计在5月,“钛灵AI市场”正式版本将与用户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