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迟到这件“小事”
昨晚朋友小A和我吐槽,昨天上午6:45左右起床,7:15左右出门,堵车堵了半个小时,结果还是面临要迟到的命运。
为什么会有这种结果呢,我简单从两个不同的维度分析原因。
现实可能性:
最直接的分析方式,内外因结合。内因是起床晚了,没有合理规划交通路线(比如今天的情况选择自行车肯定比公交会快一些);外因是堵车,导致距离一个站台的公交足足等了近半个小时。
当然,还可以进一步分析内因,就是另一种维度。
未来可能性:
什么情况下即便起迟了还能按时达到呢?那就是自驾出行,可以选择不拥堵的道路,可以比公交车更快。所以今天的出发时间是不足以迟到的。而造成今天这样的结果,是因为没有车——没有足够的资金来买车,薪资水平和自驾成本不匹配——工资较低,自驾成本高——工作能力还不够,自我价值未找到(小A目前的处境)。
一点小思考
如果一切外部因素都可以满足,还会迟到吗?会的,通常情况下,人会对自己的行为和结果做出预判,如果是同样的距离,步行的人会选择早出发,骑车的人会选择晚出发,驾车的车会选择更晚出发。这是人作为理性经济人做出的合理的资源分配决策。因为驾车耗时更短,如果对办公室不是有特别的好感,可能都会选择用节省下来的时间淡定地蹲坑,从容地吃早餐,再喝杯牛奶,然后穿着得体地去上班。
怎样才能尽量避免这种情况下的迟到呢?在相同迟到率下,很多没有车的人也能从容地吃早餐再出门。无疑他们给早餐预留了时间,代价是更早起床。而像今天这样的由于意志之外的因素——堵车导致的迟到,也需要预留时间。这类事件可以统称为“意外事件”。只有给意外事件预留了时间,才能最大可能的避免因为意外事件迟到。所以,如果从家到办公室开车要50分钟,那最好提前1个小时出门。也许就是因为这十分钟,就避免了一次烦人的堵车或者其他意外事件。
在《稀缺》一书中,提到了一个概念“余闲”。为什么拖延症患者总会把工作拖到截止日期前一天,排除对自己能力高估等其他因素不谈,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没有“余闲思维”。上司让你一个月之后提交一份材料,你会怎么来安排呢?正确的做法是大概半个月之后就得把初稿发给领导,这样就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审阅,修改,排版,打印,提交。因为你的工作不仅仅是写出来,是要拿出去使用的。只有给后面的工作预留了“余闲”,才能从容应对。
如果没有余闲思维,没有对工作本身整体的把控,那么就算换了跑车也一样会有同样的迟到率。
文末,祝你上班有个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