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能发展啥?
看惯了运动式口号式项目发展规划方案,钱是动真章砸了的,但效果好不好,谁都知道,只是家长闭口不谈,家里下人们自然也识趣,都没人去揭疮疤。
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曹妃甸、雄安、前海、横琴,然后,就有了这个粤港澳大湾区概念。
人在极度饥寒的情况下,可以创造极度的奇迹,比如当年随手画个圈点个点都能凭空造出一座城来。但这本质不是画圈的人有多大能耐,有多少神通,而是这个社会被压抑到本能地需要爆发,你画不画,你画在哪里,由谁去画,其实都能得到这个结果。但是家里下人们并不知道真相,以为是那个金手指画出来的奇迹,浑然不知道被关禁闭几十年的人们积聚了多少能量。在人们需求消失了的年代,你就算真是神笔马良,也画不出新花样来的,倒很可能把一匹良驹,画成死狗。
在物资需求被压抑了几十年的八十年代,但凡有点松动,任何产品都可以被抢购一空,在那种情况下,你能生产什么,什么就有消费市场,因此,表面看是家长懂规划有远见高瞻远瞩才有今天的繁华盛世,实际上却是若继续闭关锁国则已无民心,无人跟着喝彩的独角戏是很难唱下去的,所以唯有顺应潮流。事实上,后来整个发展趋势,也确实都是无奈的半推半就之举,什么摸石头,什么不争论,说到底,还是走一步算一步的磨洋工体系,与一百年前鸦片战争对付洋人、搞洋务运动以及后来的入世乃至今日的特朗普逼宫,戏码都是同一出,换个台词,但套路、节奏与戏的折子回目都差不离几。
没有一个人在当家的时候,有想过要把家的脉络理顺。所有人当了家,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嫂子吵架打小姑,兄弟打架骂邻居的策略,总想和稀泥,只要我还在家长的位子上,能够管住大家就行了,至于有什么问题,还是留给后面的人去扛。所以什么五十年不变,什么振兴东北,什么西部大开发,反正感觉哪个创意够新鲜就弄出来,以后会咋样?管它呢!那是后面家长的事情。
为什么南海画圈效果巨大,而后面的其他概念都半死不活呢?这是一种必然的结果,待到乡村老大娘都喝上脑黄金太阳神三株红桃K与娃哈哈之后,人们的见识以及消费能力都已经告一段落。这个时候已经不是你推个板车出去炒瓜子还有人抢着买的时代,所以振兴东北振到最后只剩大老爷们把媳妇送去东莞接受ISO培训一条路。越到后面,画圈效果所产生的浪花效应越弱,就是因为平时不用你出规划,这个地区的投资规模就已经足以覆盖住任何惊喜和快感,待到真章一盖印,反应不过就是咽下一口气而已。
香港缺钱吗?广东缺钱吗?什么也不缺。
它们现在只缺市场容量与产业空间。现在这个地区每个角落每一立方微米的空气中都被塞满了超过十亿数量级的逐利资金,它们左冲右突,只想着砸一个亿下去再赚一个亿回来。如果说整个中国现在是一个钱的太平洋,那么粤港澳大湾区就是这个大洋中最深的一个海盆区。大家都在这个钱的海洋里互相追逐厮杀,战场早已从当初的我出一百块买你一个产品再以一百二转卖出去的制造业转向我出一百块赌你手上的一百块归谁的以钱搏钱的游戏当中来。大家冲进来,都无心也无力去谈手机好卖还是家具好卖,又或者再建一个华侨城还是长龙动物园,只有傻瓜才会去想那些根本不可能有生存空间的生意,大家进来的目的都很明确,坐下来把钱摆上台,要么我被你梭哈,要么你被我梭哈,不废话,又快捷,能整就整一把,不能整就撤。
这样的氛围下,大湾区会有什么未来?
有也是房价垂死挣扎一下,快速的冲高赶顶,把那些妄图冲进来搏懵的外来资金一把锁死在房价的珠峰上。
现在产业已经陷入落后地区砸不动,发达地区也拉不动的尴尬境界。富士康往河南四川迁的成本,还不如往越南印度迁更划算,留在深圳则甚至还不如直接去美国建厂算了。什么产业集群优势,什么工人熟练优势,这些自欺欺人的说法,是连刚出生的小孩和快老死的失智人都不会信的。想当年,中国一穷二白,什么产业都不集群,什么工人都是个白痴,但也架不住日本香港和台湾的工厂蜂拥而来内迁,他们可没怕过原料供应不上,更没怕过什么都没见过的工人会做出多少次品。
他们想走的时候与他们愿意来的时候想法都同样简单。什么都不是阻止他们留还是走的理由,只有值不值得,有没有机会这个问题,才是他们会思考的。我们一以贯之的骂日本鬼子,连续不断的抗了几十年日,在他们该来的时候,他们毫不犹豫就来了,现在,是时候到他们想走的时候了,你就是跪下来叫他太君,又能留下谁?商人逐利,不畏其艰,但若无利可图时,给再大的面子,再好的待遇,也不能让资本稍做停留。
工作环境的改变带来的成本上升问题,必然是横亘在所有从业者面前的一道无解题。不管多丰富的劳力,在低成本运作一段时间后,它都无法保持始终低廉的价格。因为无论你如何压榨,为了使你已获得的财富得到有效增值膨胀,你都需要让被压榨者也得跟着膨胀才行,不然你的下面就会形成空洞层,无人给你垫底,无人替你接盘,你始终还得掉回去,那么与其掉回去,不如让被压榨者跟着胀,那样才能让你踩在他们头顶有结实感。就像八十年代那样,生产了衣服鞋子得大家也跟着买得起,才能再次刺激消费,才能再次创造财富,到了九十年代,再生产衣服鞋子肯定不够力,那就得让大家买得起电器空调才行,接着就是车子房子、、、、、、这是一个渐次升级膨胀的过程。为了让驴不断的有力气替你干活,你就得把种好的庄稼收成再分出来给驴吃,但这个种了庄稼喂驴,驴吃饱了再加大力气干活的循环套路,却被卡在房产这个终极大槛上了。
台湾日本和香港当年的产业转移,其实也是倒在这道槛上。所谓高工资,不外也就高到买不起房子为止。当房子车子成为终极消费品之后,整个经济产业链的开发端基本上已经被挖到尽头了,人们是还有多买几套衣服的需求,但你却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买,你也知道他们肯定想换了家里的空调或者电视,但还是不知道他们会什么时候出手。因为他们已经不像第一次消费那样迫切了,当这些消费者还是处男处女的时候,你是提早几个月都知道他们在攒钱等着买你的产品,但是现在他们已经破了处,也就对你不再那么感兴趣,想要的时候就即兴来一下,不想要,等几个月甚至几年后换都没问题。面对这种需求端,谁都耗不起这成本。
在这样的背景下,任何新增投入都要面对并不明确的消费端需求难题。你觉得放开签证会让大家多去香港看看迪士尼,你也觉得多砸几百亿去搞高端产业就能进行升级换代,甚至你还觉得再把楼价炒高一点也行。但你以为存在的需求都不会给你一个明确而迫切的结果,任何一项计划面对的都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消费人群,这种惰性市场的迟缓觉醒状态,对于唯利是图的商业投资来说,无疑是可怕的。因为商人砸钱进去是要见效的,若不见效,便是失败,不怕失败的,只有政府资金,所以到了政府来主导投资的时候,我们见到的项目,基本上都以失败来告终。
有效的市场从来不靠规划圈定出来,当初四大经济特区,真正有效的也就是深圳,那可是蛮荒时代,没被划入的泉州温州以及顺德东莞们,发展起来丝毫也不逊色于大特区。这就说明了一个永恒的问题:家长从来都管不好孩子们的未来,孩子如果将来有出息,主要作用还是在于孩子们自己争气,若他们不争气,你打他骂他也还是个逆子。
但家长们是永远也不会承认这个事实的。孩子们小有出息了,家长们都争着说是因为我管教有方,引导得力,孩子们有大出息了,家长们更是邀功自赏,反正无论如何,都是家长的功劳,若孩子被折腾成熊样,那也怪孩子太孬,辜负了家长的努力和殷切期盼。
目前照这趋势演变,大湾区成为一群熊孩子的可能性几乎是无限大,而长成中国学霸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倒是将来,若是黄了红花,只剩满地残枝时,顺便指责一下香港那些不听话不配合的人捣乱,却是一个好耳光。我们大陆可是费尽心机想要你们好的,可是你们不珍惜不合作,瞧现在搞成这样子,这就是自由惹的祸。
其实孩子们和邻居们都瞧得明白,知道我们症结和命门何在,也都翼望我们的家长有所行动,先理清家庭结构,让每个人都在适合自己位置的地方自由生发出有用的力量,而非靠听家长的指挥来左右自己的思想。但面对这个请求,家长们始终置若罔闻,他们始终觉得自己能够一杆子管到底的模式就是最好的,如果失去了这种一杆子管到底的模式,那他们还当这个家长有什么意义?那就算大湾区真发展起来又有什么值得高兴的?
也许若干年后,人们都不再记得这个世上曾有过一个所谓的大湾区热点概念。不过无所谓,没人会在意这个大湾区是否曾经实施过,也没人会在意这个大湾区到底想搞什么,只要提出这个概念的人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就行了。因为,提出口号和概念的人,只想看看自己能够带动多大的能量,以证明自己曾在某个历史时段存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