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僚制度简史(三)
汉帝国时期
汉朝时期,历史上公认的是汉承秦制,所以,汉朝的官僚体系也和秦朝的官僚体系没有太大的区别。作为平民出身的刘邦和他那一帮子人,其实也没有能力重新搞一套礼仪和官职。这些都是贵族和诸侯王才懂的东西,是大知识,是皇家秘术、是屠龙技,平常人是接触不到的。所以也只能汉承秦制了。
经过汉朝的几百年,虽然基本的三公九卿的基本架构没有改变,但在一些细节上还是有一些改变。比如官名是有一些变化的,如汉景帝就改了大量官名。把“奉常”改为“太常”;“卫尉”改为“中大夫”;“廷尉”为“大理”;“典客”为“大行令”;“治粟内史”为“太农令”,武帝时改为大司农。武帝时改“大行令”为“大鸿胪”,“郎中令”改为“光禄勋”。
在汉武帝时期,因为官僚系统的权力太大,已经阻碍了汉武帝的"雄才大略"的发挥。比如举全国之力征讨匈奴等最后将国家打得差点崩溃的战争等事情,官僚们肯定是不支持。
因此,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增加对抗官僚系统的能力和权力,汉武帝将朝廷的官员分为外朝官和内朝官。外朝官还是由宰相任命和管理,而内朝官就等于是皇帝的秘书和办公室人员的班子。
特别是新设立的尚书台和侍中,这是后来权力不断扩大的两个部门,也是后世宦官之祸的源头。因为这两个部门之协助或代替皇帝处理公文、下达批示和命令的部门。其实汉武帝的初衷只是为了与宰相抗衡,希望少受点宰相的制约,夺点权力回来而已。当其实更深层次的背景是随着国家的发展,皇帝需要处理的事务越来越多,需要更多的人手。
在军队的官职方面,我们经常在各种历史资料上看到各种将军的称呼。其实在秦汉时期,将军是非常高级和严肃的称呼,和九卿平级,位于三公之下。一般有五种将军,包括大将军、前、后、左、右将军五种。而且是带兵出征时朝廷才会封将军号,仗打完就收回。和平年间是没什么将军的,只有战争时代才有。所以到了三国后的乱世,因为天天打仗,所以将军就满天飞了。
东汉时期,地方的组织结构有了一个变化,那就是皇帝在一些经常出问题、而且中央比较难管的地方设置州一级的地方政府。一般会统管几个郡。随着东汉后期时局变乱,军阀割据越来越多,所设置的州也越来越多。慢慢就形成天下十二州或十三州的结构,地方政权则多了一个层级。从郡县两级变成州、郡、县三级。所以到了三国之后时期,州和郡的称呼变乱,很多时候分不清楚究竟谁大谁小,谁管理谁,比如荆州、青州、益州,南阳郡、长沙郡、成都郡等等。
随着中央到地方的不管权力结构和官制的不断改变,整个官僚体系的中心也有一定的变化,比如中央朝廷,掌握权力的基本都是尚书台和侍中。而宰相等官员已经没有什么名气了,史书记录的也不多了。这就说明,原本的三公九卿制已经没落了,这种制度已经无法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了。所以才导致权力失控,失去平衡,从而社会动荡,国家战乱纷争开始。
因此整个政权和官僚体系崩溃,历史进入了乱世时期。而管制和官僚体系的改革,也在乱世中不断的实验和实践,只有找到更加先进的官僚体系,才能重建秩序和权力结构,社会才会稳定。但这个实验的过程太漫长,从三国开始,到魏晋南北朝,经历了几百年时间后,才在隋朝找到了更加合适,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官僚体系,也就是管理体系。那就是三省六部制,也只有这种制度,才真正像管理国家的制度,而不是管理家庭的制度。
未完,请看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