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抹蓝

2017-11-22  本文已影响0人  玉米_lilian

刷微信时看到一篇题为“蓝靛印染:贵州侗寨中,濒临失传的抹蓝”的双语笔记,通常情况,我是不会点开这篇文章的,认为无非就是写传统手艺的陈词滥调。对于我来说,传统文化除了是在作文中遇到不知道如何下笔,只能继承的作文主题,好像和我没有任何关系。

现在我却好奇文章写了什么,好奇始于读库的编辑推荐了一家叫时周的蓝染淘宝店,店铺以蓝色为基调,文案和照片朴素简洁,看着那些文字和图片,我对蓝染背后的人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莫大的兴趣,他们每天几点起床?应该不需要加班吧?会为销量担心吗?他们对蓝染有什么感情?此时蓝染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手艺,更是一种新鲜有趣的生活方式,是重复庸常生活中的一抹亮色。


image

消费主义时代,似乎一切都可以通过「他者」完成,各种服务,只要消费基本都可以获得,我们也习惯于这种模式,满足于做一个消费者,寄生者,不再是一个发现者,体验者,创造者。所有的商品都可以被量化生产,甚至连私密的感情的表达都是相同的。

消费社会的前提就是麻木个人化的体验,同一化的消费诉求,以便更好管理人的个体,从而达到资本的生产,消耗最大化。

堆积越来越多的物品,却陷入“享乐适应”的心理状态,虽然不断获得更好的物质生活和享受,但幸福感会迅速适应新的变化,而不是持续提升。对于物品,没有独特的个人感情,更多的是霸道的占有欲。


image

去世界底部,阅读日常事物,去观察,去思考,去理解,与之建立某种情感链接。植物是景观也是生命,食物是能量也是记忆,星星是天体也是梦想。

如果有一天,你难过沮丧的已经在家闷了好几天,一动不想动,试试拖着沉重的身体走出家门,在你走进自然的那一刻,阳光洒在沮丧的脸上,微风吹动好几天没洗的头发,空气灌入要窒息的心肺,会觉得人完全舒展开来,生活好像还是可以重新开始的。

天空一无所有,依然可以给你安慰。人本是自然的一份子,当与自然渐行渐远,会只从自身寻找意义和答案,难免会生出一些注定无解而备受困扰的问题来,人生是一场没有意义的旅行,意义存在于与多少物类建立了怎样程度的联系,达到几分共情。

image

人是自私的动物,这是写在我们基因里的特性,只有那些能够保护自我的物种才有可能在残酷的物种竞争中生存下来。但是过度关注自我同样会产生很多问题,从出生开始,我们慢慢建立自我边界,房子是我的,车子是我的,权利是我的,义务是我的,道德是我的,错误是我的,好学生,好儿女,好父母的标签也是我的。陷于自我的深渊苦苦挣扎。

罗素说克服怕死的最好办法就是逐渐使自己的兴趣更加广泛,逐渐摆脱个人狭小的圈子,直到自我的围墙一点点倒塌下来,自己的生活慢慢的和宇宙生活融合在一起。这既是克服怕死的方法,也是克服不怕死的方法,因为当你发现生活原来这么有趣,就不会不怕死了,想着多活几天,体验生活的乐趣。

image

一个女孩说,长大可能是,从一个喜欢阿紫的女孩子,变成了喜欢华筝的女孩子。从喜欢“生当复归来,死当常相思”的

女孩子,变成了喜欢“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女孩子。祝我们都能成为那种光风霁月的人,进入一种更开阔的状态,打破自我的边界,对无论是有生命的人、动物、植物还是无生命的物品工具产生莫大的兴趣,与其建立某种珍贵的,私密的情感链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