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武汉写作课

记一场撕逼引发的沟通反思

2019-10-07  本文已影响0人  puvivianhuang

适逢中秋佳节,在秋高气爽的北京,起了个大早在胡同里遛弯,感受平静恬怡的市井生活。美好一天的开始,却被微信上一场突如其来的撕逼给生生打断,接下来,我会尽量保持客观来描述这个事件的前因后果:

话说回到一个多月前,我通过豆瓣加入了一个户外徒步群,参与了群里的一次活动后认识了群主。他得知我是一枚设计师,于是事后联系我是否能帮忙给徒步群做一个Logo。当时的自己确实想锻炼一下视觉能力,于是二话不说,花费了几个小时的时间,给做了几个版本出来。

其中个人比较喜欢的一个版本

然后发给了群主,他表示没有达到他的预期要求,提出请我吃顿饭,顺便好好聊一下需求。其实作为一名设计师,是不应该接任何免费的设计工作,这样会贬低大众对设计价值的印象,扰乱正常市场。但因为我当这位群主是朋友,才愿意帮个忙。 这样的考量下,我欣然同意了以一场饭为代价,了解需要做哪些进一步的修改。

与这位群主吃完饭之后,了解了一些他的诉求,之后我便按照他的诉求,在Pinterest上调研找寻了几个风格方向。那之后很不幸的,我的工作开始变得很忙,一直无暇顾及继续做这个Logo设计。在此前那顿饭的沟通中,群主曾表示Logo没有很着急,以设计质量优先。我就没有特别在意这件事情,加上他本人在那之后从未主动联系过我设计的相关事宜,我便推测他对此事也并未特别上心和在意。

直到两三天前,我在徒步群里询问了中秋这个周末是否有徒步活动。他才在群里询问我关于Logo的事情,我向他解释最近工作比较忙,会在这个周末交给他一个logo设计。就在我以为这件事就告一段落之时,今天早晨他突然发我微信,以非常严厉的语气质问我为什么拖了一个月还不给他设计。我当场感觉十分震惊,因为我以为早在两三天前,在群里的对话就已经达成了会在这个周末时交稿的共识。其次,他的语气让我感受非常不舒服,这件事本来就是一个朋友间的帮忙,但他俨然把自己当成了甲方爸爸,而我是那个必须要提供好一整套设计服务的乙方。

这样你来我往之间,恶意不断累加,直至他将我踢出徒步群,而我一怒之下直接拉黑了此人。晚上在回去武汉的火车上,才有空坐下去回顾一下这场撕逼。毕竟这还是头一回在毕业以后,因话不投机半句多而升级到这样的冲突。内心还是感觉有些许羞愧,作为一个成熟的社会人,本应有更好的方式去处理这场冲突,而不是现在的惨烈收场。

1. 如何预防此类型的冲突?

没有任何沟通是这个冲突产生的根本原因。由此我想到了来自瑞·达利欧的《原则》一书里提到关于在工作及生活中保持极度透明的概念。倘若及时更新我的带宽变化,Logo设计在我眼里优先级下降的调整,以及我对他人态度的推测,这场口角本是可以完全避免的。其次,在开始干任何一件事情之前,需要拉通双方对此事的预期。对同一件事情不同的期望,往往才是矛盾的根源。我认为这是一件朋友间帮忙的事情,也许对方认为那顿饭就是签署了甲乙方合同,在对方的眼中,我就是理所应当去提供一套完整的设计服务。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要设立好自己的边界,什么事可做,什么事不可做。

2. 如何在沟通过程中尽量避免冲突升级?

这场撕逼,是在微信里以纯文字形式发生的,仿佛一场无声的刀光剑影。许多情绪的升级,都发生在无言中。当我们明显感受到对话里的冲突时,应该尽量选择用语音沟通。因为以语音形式替代文字形式的沟通,会让我们更容易共情,能感受到对面跟你说话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充满敌意的生物体。

3. 当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时,如何更有理有节的表达,而不是任凭情绪宣泄?

收到那几条微信消息的当下,我感觉火冒三丈,由着这股愤怒的情绪操控着回复信息。现在的我在反思:情绪强烈的当下,倘若能给自己一个冷却时间,然后再寻找应对策略,而不是任由应激反应发挥作用,想必能以更加机智的方式去化解这场冲突。对自我情绪的敏锐察觉与操控,恐怕还需要接下来的漫漫修行。

回头看来今天这场“撕逼”,其实是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也许再过了一段时间,它就变成了我生活里的一段笑谈。然而,更大体量的冲突和矛盾,一定会在前方的工作及生活中潜伏着,等待着我。愿这三条反思能让我在未来的冲突处理中,更加游刃有余。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