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语》中读出的孔子画像

2020-03-06  本文已影响0人  燕山东篱下

        按社会上的普遍宣传和推广来看,处在殿堂之前或当中的孔子无疑是一个被神话的人物,其高大,伟岸,庄严的形象,让人远观而不敢亲近。

        因为需要和崇拜,孔子在各种场合被孩子们所包围,成为孩子们生活中的一个画像或塑像,我之所以不说是偶像,是因为孩子们包括大人多半是不了解孔子的,不喜欢孔子的,人们之所以说孔子如何如何,多半是人云亦云,不是出于真心,不是发自内心的喜爱,所以就谈不上偶像。如果孩子包括大人有十分之一的人喜欢孔子了,都以孔子为偶像,那我们国家就厉害了,就真正是世界一号强国了,这简直就是绝对的事。

      末学以前和大家一样,对孔子既不熟悉,也不热爱,最多算是一知半解的朋友,只知其好,不知其所以好。但是随着研习《论语》的遍数和了解诸弟子言行的深入,孔子的形象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也越来越丰满和丰富起来,这时我才真正熟悉他了,才开始欣赏和喜欢孔子了。

        因为爱屋及乌的原因,我了解了孔子,就想让更多的人也了解孔子,除了希望大家要多读几遍《论语》之外,我还斗胆试着从三个方面给孔子做了一个画像,每一方面又做了细分,加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形象了,这个画像到底完满与否,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感受吧,但我想总体的轮廓是不会错的,这是多少中国人共同的心声。

        开始之前,愚生要说明一点,这个画像可能有点不敬,但心绝对是诚的。所以下面就开始“画”了。

        首先我“画”的孔子是人,不是神,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所以要先看生活中的孔子。

(1)喜怒哀乐,人之常情。

  孔子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士族家庭,有少年和老年,还有一个不幸的童年,所以他很懂事,从小就刻苦努力,学会了很多东西。他说过“吾少也践,故多能鄙事”。而且他很有自知之明,并加以回避和利用。他说过“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还说“吾有知(智)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他就是这样一个好学的人。

        孔子年长,设坛讲学,从者如流。《论语》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哈哈哈,这是孔子平生最快意的一句话,难得的笑声。

        他的学生冉伯牛生病,他去看望,伤心的说“斯人也而走斯疾也,斯人也而又斯疾也”。无奈之至,溢于言表。他的学生颜回病故,他更是哀叹“天丧予,天丧予”。

        孔子晚年的人生自传,“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等等成为多少人的生命标尺。这些都和我们常人无异,是一个生活化的,有斯文的人。

  (2)平凡质朴,诚实可爱。

  孔子生性老实,胸怀坦荡,有错必改,偶尔还有些幽默。

      他和子贡谈起颜回的学习能力,知道颜回闻一已知十,就和子贡说:“弗如也,我与女(汝)弗如也。”这是孔子第一次承认自己不如弟子。

      孔子要见南子,子路不愿意,孔子为了表明清白和心志,居然说出“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的话,活脱脱就起一个调皮的大男孩,其情其景,跃然纸上。

        陈司败和孔子讨论鲁昭公懂礼不懂礼,孔子开始说昭公懂礼,后来听了巫马期的转告,立刻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还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他开始错怪了子游,后来子游解释,孔子知错,但又不好意思承认,就开玩笑是说“前言戏之耳”。这是少有的一次幽默。

        孔子和弟子在郑国走散,子贡寻孔子,郑人形容孔子“累累若丧家之犬”,孔子问子贡,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说“然哉,然哉,我是散家之犬啊”。这种自嘲的境界也只有孔子做的出。再有一个人就是马相伯了。另外还有郭沫若也说过自己是天狗如何如何,但郭虽有一身才气,却是典型的小人儒,刚好可以和孔子做对比。

        孔子说过“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他从不避讳富贵这样的事,也有常人的渴求之情。他也有急功近利,“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的时候。为了能早日出山,施展抱负,他曾三次答应阳虎,公山弗扰和佛肸等几个叛军的邀请,准备大干一场,虽然最终没有一件落实,但孔子当时的心情可见一斑。这些都说明孔子是一个真实可爱的人

    (3)日月之食,得失人见。

      孔子一生最大的一个遗憾是诛杀了政敌少正卯,这在《荀子》和《史记》”里有明确记载。虽然他当时给出一个不甚明晰的理由,但还是不免给后人留下话柄,成为其一生的一个斑点,这也是不能回避的事。当然这个公案曲直与否,那是后话了。

      孔子周游列国,到了楚地叶县,叶公要向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子路不知怎么回答。孔子却说:“女(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看话里的意思,夫子也有爱慕虚荣的时候,就算你不说,别人也是可以看出来的。

      以上所说,不管怎样,就算夫子有一些瑕疵,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这才是真实意义上的人。就象子贡说的那样“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这句话是说到家了。

  其次看工作中的孔子,又是怎样样的呢?

(4)孝悌天下,礼乐治国

孔子一生倡导孝悌天下,礼乐治国。他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又说“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父母唯其疾之忧”。这一言一行从他开始,孝悌的思想才慢慢扩大并传扬开来,从而影响以前和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孔子曾经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一段话后来被清朝秀才李毓秀所发展,成为《弟子规》的核心大纲。现在《弟子规》传遍大江南北,其缘起就是当年孔子以孝悌化育天下的初衷。

        孔子为学习周朝早期的礼乐,专门到齐国学习音乐,然后返鲁,“雅”“颂”各得其所。为礼乐的传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还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可知礼和乐在治理国家和教育百姓有多大的作用。于是就有了“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叛矣夫”这样的效果。

(5)博爱众生,以民为本

孔子一生提倡仁义道德,怜爱众生,自己也往往为人师表,行为世范。

    有一次马圈着火,他回来后,直接说“伤人乎?不问马”。孔子“钓而不钢,弋不射宿”。“朋友死,无所归,于我殡”(朋友死了,没有人收葬,就让我来安排吧。

      他重视统治阶级的意识提高和教育,经常说到“为政以德,譬(比)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道(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道(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勉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又云“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这种民本主义的思想在当时尤为难能可贵。

(六)教育得法,功被古今

        孔子27岁左右以办学起家,中间游说各国,讲学不断,最后又回归教育,整整忙活了56年。期间总结了很多有关学习,立身,处事的经验和方法,为我们留下一座宝贵的资源库和精神遗产。

        孔子非常重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智)也”,所以他“入太庙,每事问”,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种朴素的教育法流传至今,广为人知。

      孔子教书育人,勤勉敬业,“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告诫学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鼓励学生“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孔子对待学生“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返,则不复也”。

        以上这些思想和教育路数都开辟了我国古代教育方法的先河,对后世影响巨大,现在仍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第三,看追求中的孔子

(7)目标远大,坚韧不拔。

孔子19岁立家,20岁为父,21岁出仕,27岁办学堂,34岁入周朝向老子学礼,51岁任中都宰,政绩卓著,56岁周游列国,70岁回到鲁国,一生从事教育和政府活动,目标远大,矢志不移,始终坚持不懈的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他说过“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以夺志”,“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朝闻道,夕死可以”。

      夫子在弟子们中间数次提到君子要注重“道”的培养,要坚持自己的本位不动摇。

        他说“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君子要“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无位,患其不能也”。

        他说“苟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于议也”。“君子固穷,小人穷斯乱矣”。作为君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人志士,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明知理想难以实现,仍然“知其不可而为之”这种义无反顾的决绝和果敢,实在是志存高远,感天动地。

(8)思想超远,卓尔不凡。

    孔子之所以受到弟子和百姓的拥护,之所以长胜两千五百年而不衰,其实主要就是他的思想高度和卓尔不凡,积极进取的精神。

      他说君子修行要“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君子“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内省者也”,才能“德不孤,必有邻”。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女(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是他对自己和弟子提出的一个道德标准。

        面对富贵和功名利禄,孔子是这样要求的:“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这是何等的境界啊。

        对于物质环境,孔子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种超然脱俗的风范又影响了多少人。

        孔子一生秉承的方法和“忠恕”的理念传给了曾子,有两层意思,一层是个人的品德问题,就是要“忠”,另一种就是如何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的问题,就是“人所不欲,勿施于人”,同理也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思想是处理和解决当下国际秩序和关系的一大法宝,无往不适。也是我们国家五项基本原则的法脉。

(9)人格魅力,亘古一人。

  孔子一生可以用15个字来形容: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虽然他在生前就有人怀疑和诋毁,死后几千年也一直不断有人非议,甚至污蔑。然夫子就是夫子,“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之,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颜回就曾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有人挑拨子贡和孔子的关系,子贡曰:人一言以为知(智),一言以为不知(智)。夫子宫墙数韧,而学生之墙及肩,不可同日而语也。

      叔孙武叔这个人诋毁孔子,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可见孔子人格的魅力有多大。

        孔子去世以后,《论语》结集出版,广为传颂,到了宋朝,有宰相赵普处理政务,拿不定主意,就去翻阅《论语》,并笑称“半部论语治天下” ,虽有点夸大,但也真有实情。中国古代社会更迭很有意思,治乱靠道,治安靠儒。孔子儒学思想的作用非同小可。

        唐宋年间,有一位佚名的读书人感慨孔子的言行和思想,说了句“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很准确的表达了知识分子阶层对孔子的评价,成为很多人心中的圭臬。

        回看二十一世纪之前的几千年,有国外机构评选影响人类社会进程的100位杰出人物,孔子位列第五,是前五位当中唯一不信神,不信教,只依靠和相信人性而得到人们拥护的人,单此这点,无人可比,亘古一人。

      孔子伟矣!孔子画像伟矣!

        末学通过断续三天的琢磨,刻画出了孔子的形象,始觉孔子非常熟悉,又非常热爱,是值得大家好好交这个朋友的,是可以终老的。

    拙文散出,如有幸邂逅一两个知音,那更是人生的幸事!

注:学生出于热爱,便想着给孔子画一张相,但不知从何处下手。前天晚上我系数列下孔子事迹和言行,忽然来了灵感,于是就从生活,工作和追求三个方面来刻画,慢条斯理,终于完成,也算遂了我的一个心愿。虽不完满,也是七八成功力了。

      以上文字引号部分多数是从《论语》,《孔子家语》和《礼记》中来,如有不实或出入,万分抱歉,请贤明之人指正!

            东篱下    2020.2.23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