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走后门能远离我们?

同事的孩子刚上幼儿园,已经在考虑该给老师送什么礼物了。送化妆品?还是钱包?请吃饭?还是直接送钱?
我不禁问:有这个必要吗?她说,我希望送点礼给老师,让她们多关注下我家孩子,吃饭时让多吃点,校车接送时多操点心,别发生忘在车里的事。我沉默,妈妈的心都一样。想必所有给老师送礼的家长的想法都一样吧!希望老师多照顾下自家的孩子,让孩子少受点委屈,能在学校的生活更舒适、快乐点。
但我想的的是,这样就容易造成孩子们之间的不公平。也许老师一开始除了个人的喜好之外,对每个孩子都是公平对待的,但因为收了个别孩子家长的礼,就不免拿人的嘴软、手短,有了区别对待。如果大部分孩子的家长都送礼了,那没有送过礼的孩子就有可能是老师歧视的对象。习惯一旦成为自然,老师也觉得理所当然。
我为那些刚离开父母,踏入另一个不同于家的小社会,就要领略人世间的世态炎凉的孩子们捏一把汗。也许孩子们还不懂老师为什么对有些孩子就喜开颜笑,对自己却冷若冰霜。孩子会开始自卑、怯懦、胆小。
是父母为孩子设置了不平等,自以为是保护了孩子,要知道你以为你做的比其他家长好,殊不知还有比你更高明的家长。
我深深的为我们国家的这一陋习感到悲哀。我也为自己不能成为那一部分高明的家长,而为我的孩子感到担忧,我也怕她在学校因为家长的不送礼而收到歧视和和不公平待遇。

走后门、送礼这一社会陋习在中国由来已久,已经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据说这种情况在中国和印度最严重。除了暗藏的腐败和权利不受约束,更是和长久的传统文化有关。中国人常常说的人情,其实就是贿赂和走后门。而且很大一部分人很享受这种人情关系和特权。
最好的学校,有特权和送人情、走关系就能上,普通人家、没关系的就不行。学习不好,考不上高中和大学的孩子,同样有一部分就可以破例进入高一级的学府,剩下的却只能认命。同样的大学毕业,能力一样的孩子,就因为家境不同,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也可能天差地别。除了自身的素质和能力,谁都不能否认家族因素的影响。
在中国,每一件事都有特例,一般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总有人会办到。能否办到的标准,就要看权势的大小。
也许这样的习惯传统太久了,已经融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很少有人会觉得这是一种耻辱,反而大部分人会觉得这是一种荣耀。其实这深深的反映的是一种社会的不平等。我们国家提倡的24字核心价值观,平等是其中一项。然而社会中到处存在着不平等,有明的,有暗的,有制度的不完善造成的,有历史的传统造成的。
面对这种不平等,对大部分人来说,是一种生活中的压力和痛苦。对那些处在社会金字塔的少数人来说,也不可能感到的总是幸福和荣耀,因为总有人会处在你的上方。
说到底,现在人类发展的总方向,就是民主、自由、平等。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平等,但社会努力的方向应该是尽量向平等靠拢。不平等的消除,最应该靠的是制度的完善和有效的监督。当人为的主观因素干预越来越少,但违反制度的代价越来越大的时候,但人们遵守职业道德的素质越来越高的时候,这个社会也就越来越平等。
平等带给我们的是更多的幸福感!我希望百年以后,我们的后代会生活在一个更为平等、自由、民主的社会。